拾遗一曲

原创

我来听他的演唱会》在时隔两年之后,又有了后续。上一次,毛不易发布「幼鸟指南」专辑,开启了同名的全国巡演;去年十月,毛不易又发布了「冒险精神」专辑,今年开年开启了第二轮同名的全国巡演。

跟两年前的记忆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我自己,同样地选择了跨城,而没有在蛰伏等待北京场,毕竟,首都场是全国最难抢票的地方;相同的还有,两次的票都是从闲鱼买的,区别是上一回成都场没有溢价,而这一回还是付出了一些成本在。

喜欢什么,就去追逐什么,不然人生过境,总会时时抱有遗憾。我们不能总是在“早知道”的语境里过活,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幸亏当时”的表达。

有人问,为什么非得要去听演唱会?它跟我们在“网抑云”上听,有什么不一样的?

说个虚点儿的话,现场的音效和歌手的 live 演唱,要身临其境得多。我人生中的两场演唱会,都交托给了毛老师,但毛老师的歌里,往往没有劲歌热舞的表达,我印象中也只有《哎呦》一首歌算是难得的快歌,而两年前的成都场,他还凭此歌贡献了僵硬而青涩的一段舞蹈。所以,在毛不易的演唱会上,我们不可能像在大张伟的演唱会上一样,原地蹦迪嗨起来。慢歌的舞台,其实对于歌手的唱功是极大的考验。毛毛能够撑起这一轮又一轮的巡演,也足以说明他现场的唱功是真的不错。也因此,毛不易的演唱会,完全可以成为一场悦耳的享受。

但要说个可对比的实点儿的话,我在我参与的这两场演唱会里,都有意外收获。现场演绎,让我把一些被我雪藏了的“非主流”歌曲,挖掘了出来,重新添加进了我的核心歌单里。上一场,那首歌是《若有缘由》,而这一场,是《留宿一宿》和《失落成群》。

毛不易的所有歌,我基本上都听过,但并不是所有的歌都在我的歌单里。实话讲,有一些歌,是需要现场聆听的,那份歌曲当中的诉说感,是需要歌手面对面地演绎与表达,才能真的走进人们的心里去。尤其是当我听到《留宿一宿》时,看着大屏幕上滚动的歌词,再听着毛老师的娓娓道来,我当即便脱口而出“卧槽”两字——请允许我偶尔的“脏”字——这歌词里简直是神来之笔。

我回想着,几个月前初听这首歌时为什么没有很大的触动,最后的结论是,大抵这首歌还是被这个太过通俗的歌名“耽误”了。人在第一印象里,总会不自觉植入更多的偏见或刻板预期,我想,半年前的我,大概也是如此。

因为我是从“黄牛”手里购得的包房票,而包房票基本上都是主办方赠票,虽然其中的大多数都流入到了二手市场再高价转售。但坐我旁边的两位小姐姐,显然是纯粹意义上的赠票选手。她俩刚出场,就摆明了身份,彼此小声说着:是不是只有咱俩不是他的歌迷?

我想,她俩应该也没什么太高的预期来。虽然毛不易有不少成名的力作,但到演唱会这么大的歌曲容量上看,可能一大半都不是她们常听的歌。

事实上,的确是。她俩能跟着一起和的歌,只有耳熟能详的如《消愁》《牧马城市》《无名的人》之类的成名曲。但我也在演唱会的进程里,不断听到她俩的感叹和夸奖:这首歌写得真不错/这个是真好听/听他唱歌蛮享受的。

跟两年前相比,毛老师显然在如此大的舞台上,已经不再那么紧张、局促,松弛度和掌控感是真强了不少。怪不得,今年这轮巡演,平均一周一个城市,至少一场,这种强度,属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跟得上的。

我有一种“养成系”的欣慰感,虽然我也没有热衷到他粉丝后援团那样的程度,但看着一个小镇青年,一步步成长到如此这般,总是有一种生命总有希望的真实感。

不能再给他更多“吹捧”了,今日含量已超标。文章的最后,还是想把这首歌分享给你。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