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放下

原创

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险些因为太原早高峰堵车,赶不上跨城的高铁。不是第一次在早高峰时段打车赶往火车站,但却是第一次等待了十几分钟才有车来。当这一辆白色传祺慢慢悠悠地到达我楼下时,我立刻意识到了,堵车的严峻程度,便迅速打开了 12306 的软件,熟练地开始搜索最近的几趟列车的可能性。

当然,现实总不那么如意,这一整天的几十趟高铁,只看到了一张下午两点发车,途经大同到达清河站的无座票。我合上手机,寄希望于司机姐姐能够开出一路的奇迹。

但后来我放弃了幻想,因为司机姐姐既然能从接单到到达我家楼下用了整整十五分钟时间,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开车极其稳妥的人。而这一点,当我上了车之后,她安安稳稳地用了快十分钟才开过第一个堵车的红绿灯口的时候,便依然进一步验证。

那一刻,我放下了所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甚至放下了今天还能回到北京的小小愿望,只跟她说:

“师傅,咱一会就在火车站前的隧道公交车站那停就行,我估计要是按路线把我放到送车点,我应该就赶不上车了。”

事实证明,我的这个建议无比之有效,尽管站前隧道也一路红,但还是为我节省出来了宝贵的十分钟。于是,我不用着急忙慌,泰然、自若且平和地一路走到了高铁上,顺利赶在中午前,到达公司,开启了这一日的工作日程。

堵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而这些启发又在工作的日程当中得以实践与验证。

其实慢慢琢磨自己在赶车的过程当中的新路历程,无非也走过了“想要”到“得不到”到“放下”再到“顺其自然”的心态路径。

有很多时候,我们太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某一些事情的过程中把握得当,在结果上卓有成效,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使然,尤其是当这些“过程”与“结果”来自于我们认为我们影响了的他人身上的时候。

我们有影响力吗?当然有,毋庸置疑。可我们要时时问自己,它的良性运转真的是主要依赖于我们对其的影响吗?

当第二个问题被抛出来的时候,我人立刻清醒了许多。

很显然,当然不是。

今天我跟新人在探讨一个话题,来自于我们当时当下究竟能影响得了多少人。我们都很一致地得出来结论是,很少,甚至几乎不能。

所以,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无论是对客户向还是对伙伴向,都容易进入到了一个误区,就是“我说服了 ta”或“我能说服 ta”。但一旦进入到这个“陷阱”当中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自大的情结:我能搞得定 ta。而背后的动因又极其的简单粗暴,它来自于“我想要”。事实当然会不停地打人脸,且更多的时候是打在“自大”之上。

那一刻,我们发现,其实搞不定和得不到才是常态,我们的影响因子,能正向推动 1% 便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

面向负反馈——不一定是结果上的,更多的是过程当中的——很容易引发放弃的消极情绪。但其实,就像我早间打车的经历一样,放弃与放下仅仅就差一个字,但行动逻辑却完全不同。放弃是不作为,而放下是有所选择地做。两种既是心态上的差异,也是行动当中的区别。

当一件事情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于过程而非结果的时候,结果总会顺其自然地出现,但前提是,我们在过程当中要不断放下很多东西,既包括自大的认知,还有焦躁与不安的心态,还有想要强加于人或想要改变他人的臆断,甚至还要放下对于负反馈对于自我的心理暗示或作用。

这是在我一日工作之后的另一种反思。与君共勉。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