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里的故事

原创

5 个小时的慢动车车程之后,终于回到了我们龙城大太原。北京往返太原的列车,在这最近一年里频繁改动,弄得我已经有点搞不清这其中的逻辑是什么了。总之,现在从北京西、北京丰台和北京北发出的车次之频繁,倒也超出了我原有的想象。有好多时候,咱也不是很清楚,为啥北京跟山西之间,能有这么大的通勤需求?着实令人费解。

选择这一趟车,也是一种无票之后的无奈。好在这趟车足够便宜,比常规的高铁票低了近 100 块钱,所幸是假期,行程上也可以不用太过紧张,便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它。

列车是绿皮的复兴号,颜色上大概表明了它的“慢”,但车组的配置却要比早年的和谐号干净敞亮许多。速度上倒是真的不敢恭维,毕竟从北京开往太原的 Z 字头的车,大概用时也就五个小时出头的样子。

假期里的动车车厢里,跟平日的车厢相比,少了许多“班”味儿。以往,我回家的节点不定,也经常不赶在节假日里扎堆往返。更多的时候,我总是更愿意选择平日的周末前后,来一次短途的归家之旅。所以,往返的旅途中,难免遇到不少带着电脑的年轻人,一上火车,便放下了小桌板,打开笔记本电脑,戴上耳机,手里噼里啪啦的同时,时不时拨上一通电话,来几番工作上的交流。

我记忆中最夸张的是有一次,一个坐在我后方的大哥,从太原南站上车开始,电话就没有间断过,不是拨给他的,就是他拨出去的。我在他的声音里,没有听出来不耐烦,反倒可能是另一种享受。我猜,这可能是一种自我存在感的另类证明。至少,我认识的某个朋友,总会选择在夜晚九点以后下班开车回家,而在回家的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她会不停地通过电话解决白日里没时间解决的事情,直到进家门方休。

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感,在车厢的这个环境里,多有体现。

但我还是更喜欢假期里的列车,它更随性、更安宁,即便偶有小孩儿的吵闹动静,但整体色调是温和的,是悠闲的。

我其实很少在跨城的列车上读书,尽管每一次出行,我都必带一本书。有时候不是没有读书的欲望,但总是感觉没有读书的气氛,这个环境的气氛甚至不如早高峰人头攒动的地铁。所以,我总是选择上车就睡,不论这个座椅有多硬或多不舒服,我只要一闭眼,总能周游在各色的梦境里,尽管其中的绝大多数谈不上美好。

而今天,我在车上读完了带着的两本书,一本是已经临近结尾的《活着为了讲述》,一本是很薄的中篇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它们都来自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

在动车上读书的感觉,还是不如在往常人挤人的地铁上。很难讲,这是为什么,我只能归结于,自己脑袋瓜的频段不同、状态有差。但今天的列车上,总有一种为了读而读之感,尽管我也很难讲清楚,这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感觉列车行进的速度慢了,车厢里的故事也少了许多。绝大多数的乘客,一上车,先刷会手机,就进入到了昏沉的状态里,与周公相会。

身旁的这个小胖子,本以为会跟我一道,在太原下车,因为听口音,是个山西人。可途经石家庄的时候,他背起他的背包,便扬长而去,徒留我一个人独守空座。是的,我旁边的这个座位,在剩下一半的行程里,空了起来。

失了人的“陪伴”,我便恣意了起来,企图以我一人之身躯,霸占两人之座位。

这个时候,一名女子,带着一个孩子,走到了座位旁。孩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开始了自己翻滚的动作。过道另一头,一个大姐跟这名女子攀谈了起来,问起孩子的年龄。不知是牵起来了大姐怎样的记忆与思绪,从那一刻起,她的眼睛就没再离开过这个孩子,尽管她并没有再与孩子的妈妈聊更多的话题。

孩子妈妈见我旁边有个座位,就抱起孩子放在了我旁边,任他在座位上来回蛄蛹。看着孩子可爱机灵,我也顺势逗起他来。他妈妈说,孩子刚一岁九个月,但还不太会说话。我倒觉得孩子是个社牛,没有因为陌生的环境而叽叽喳喳或哭哭闹闹。

见孩子在座椅上也不显安稳,妈妈便抱起来了他自己坐在了我旁边的座位上,然后掏出来了手机,像无数个父母一样,用手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只不过,列车在太行山的隧道中前行,手机信号差得一言难尽。我虽然无意偷看别人的手机,但也架不住,有人在操作手机的同时,嘴里还不停咕叨着自己要干啥。于是,我被迫地看到并知道了她之后的许多操作,比方说先打开了微信删了两个人,又打开了摄像头的 APP 查看了两个家里的情况之类的事情。

我甚至有一些恍惚,这个妈妈究竟是为了给孩子讲事情,还是只是自己压力太大使然。但我心里觉得有些抱歉,毕竟这些个事情,本不该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即便她可能并不介意。

没过多久,孩子玩儿得有些累了,她又自说自话地收起了小桌板,抱起孩子,往自己的车厢走去。这之后,再没有别人坐到我旁边的座位上,也再没有发生更多有趣的事情。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