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有一些惊诧,会不会也会怀疑,我是不是在刻意说反话?毕竟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老话里不是这么讲的,我们从小到大被教的、学的,似乎也不是这样的内容。
为了印证我的想法,我打开了谷歌,输入了这两个词,我才发现,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因为原词,其实就是扬长不补短的意思,这个成语叫「扬长避短」。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们在学校里,在职场中,所被教导的和被要求的,都成了「扬长补短」。
我的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经历里,从来没有「避短」一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所被期待的,是成为一名「六边形战士」。考试要科科都行,工作要面面俱到。家长不会接受你偏科的事实,领导不在意你突出的擅长。
另一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某一方面太出挑,往往容易遭人嫉妒、遭人防备甚至遭人攻击,所以最佳的水平永远叫 average(平均的)。看似好像最容易,但其实是最难。平均的好的困难程度与平均的差相当,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平均,但我们却总把这种不可能当做一个假想的不会实现的目标。
我最近参加的公司核心培训比较多,但带给我的认知震撼也是从业五年来最多的。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真正优秀的“六边形战士”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人本就优秀。能培养的出来的,是某些方面强但某些方面弱的人。
这正好是最近半年以来,我开始做管理职之后,一直在思索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六边形战士”在现实当中可遇不可求,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的人,包括我们在内,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的特点,是拥有明显的擅长与非擅长,而普通人又容易陷在自己某方面不如人的认知“陷阱”里。他们可培养的点在于,你可以帮助他们挖掘他们的擅长点与这个职业的配合度,而不执念于补己之短。长处才是可能性的落脚点,短处只会创造伤痛。
「扬长避短」本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却被我们现代人抛诸脑后,幡然醒悟之时,才发现答案本来就在原点上。而我承认,我也绕了三十多年的弯子。
我印象中,年纪更轻的时候,遇到过一套性格测试题,里面有问到我自己,我的优点和擅长之处是什么。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我答不出来这两道题,但我也不知道解法是什么。
后来,有个教练老师的分享里,也讲到了这个问题。她说,她当时跟我一样的困惑,但她的解法是,把这个问题发给了十个朋友,从这十个朋友的口中得到了十份答案,出奇地一致。
所以,普通或平庸不代表真实的 average,但这两个词确实代表着无法看清自己。也因而,我们才需要旁人的力量,而如果这个人的角色,恰好是你的团队领导,那真的是幸中之幸。
扬长的第一步,是先看到长处,自己看不到没关系,让别人看到也行。
培训之后,我对「扬长不补短」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如果当你把「扬长」或「补短」分别量化的时候,其结果截然不同。我们极端点看,假设你的「长」是 100,「短」是 10,付出同样的时间、精力与努力,你都能提升 10% 的话,「长」会提升到 10,而「短」只会提升 1。10 和 1 之间,有 10 倍的差距。这是「扬长不补短」的最直观原因。
就像我在 TTT 讲师培训的时候清晰地意识到的一点,我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名幽默的讲师,我与其在幽默这件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不如在其他的优势点上再深度挖掘可能性。毕竟,一名优秀的讲师,不一定需要幽默的本领。而其他的要素,恰恰是我拥有的能力。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