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娘娘”上了一部新剧,跟我们保险行业相关,想必大家通过热搜或短视频切片都知道了一些,这部剧叫《蛮好的人生》,当然它的别名更直观《保险人生》。
名字起得蛮精妙,契合保险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通俗点说,保险不一定能让一个人大富大贵,但能让一个人的人生不错、不赖、刚刚好,就是蛮好。
但起初吧,我是挺排斥看这个剧的,尤其是当我看到了网上很多的“断章取义”的切片之后,更是如此。我不担心“娘娘”的演技,我只怕编剧不专业。毕竟,曾经《安家》上线的时候,也有不少房地产中介行业的朋友也表达过类似的话。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对生活的真实做一定意义上的修饰或美化,但如果太脱离的话,总有误导普通人的嫌疑。
所以,尽管优酷把《蛮好的人生》推上了大头条,这几天的闲散工夫里,我还是翻到了另一部不那么火的悬疑剧《沙尘暴》里。有一说一,虽然这篇文章不讲《沙尘暴》,但这部片子实在是值得推荐。
决定看娘娘的新剧,还是来自于客户以及我妈的安利。我想了一想,既然我知道网上流出来的很多稍显不专业或内容本不合规的“切片”,有断章取义之嫌,那自己倒不妨作为一名业内人士,亲自“测评”一下这部剧的专业程度如何,不然,我自己不也断章取义了不是?
当然,我还有另外一种“担忧”,是担心这部剧,太过于刻意“美化”保险行业,毕竟,对于保险的普及和正名,的确也是现在宏观大环境之下的一种稳定民生的任务。这样当然对我们行业的发展是好事,但太脱离实际的艺术化探讨,不免有太过于悬浮,不接地气之感。
剧集只更新到了第 8 集,我也用了一下午时间真真切切地追了一把。客观上说,剧情当中有一些不正确或不那么显合规的情节,比如刚开篇的说到的 TOT,实际上的业绩要求是 MDRT 的 6 倍而非 3 倍,又比如帮客户交了 5 年意外险保费的情节,还比如现在的投保都电子化基本上鲜少有纸质投保申请单之说等等。但到第八集为止,我觉得整体还是瑕不掩瑜,剧情整体有夸张的成分,但还是蛮接地气的。
没错,保险代理人之于客户的价值,远不止一张保单。曾经我上过一门财富管理的课程,当时是清华的一个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
“社会对于财富管理和规划的需求趋于普遍化,未来对于它的需求会越来越广泛,也会越来越下沉,它不会只成为有钱人的‘专利’。但在社会面上,能真正充当且最适合做客户财富规划师角色的人,可能只有保险代理人。原因很简单,只有他们的工作是渗透进客户的生活里的,他们是最知道客户有多少钱的人,也是最清楚客户真实需求的服务者。”
再有钱的人,也都是普通人,大家在钱上的需求,跟生活与人性息息相关,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但洞悉人的需求,需要沉入到对方的生活当中,才能真的理解与明白。
这一点,我在从业刚开始的时候,也像剧中的“薛晓舟”(董子健 饰)一样不那么理解。当然,我还是经历过世事的人,倒不至于像他那般思路简单。但的确,我也是在这么多年的工作当中,才渐渐明白了,其实每一张保单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轻易为外人道的故事。
回想我十五年前,在接到招行信用卡的电话来推销一份意外险的时候,那么快速成交,那张保单的背后,当然也隐藏着一个故事。只不过那会的我不懂保险,并不知道那份意外险的保单其实跟自己的真实需求有错配。
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在我们群里发了一段话,我说,“胡曼黎”(孙俪 饰)就是我们团队的唐老师,要强、聪明、不服输、有韧劲,而我有点代入“薛晓舟”(董子健 饰)的角色,坚持底线和原则,干事有些直愣愣。但就像剧中所言,“胡曼黎”说“薛晓舟”能干好,因为他坚守他的原则。
这句话,在从业过五年的我眼里,深有感触,也颇为赞同。因为其他所有的,都是可以靠人生阅历和经历积累起来的,可唯独“底线”与“原则”是最难坚守的,尤其是当它们与钱和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
我觉得,这两个角色的树立,在当下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之下,颇为恰当。他们一种是融入到社会里洞悉人情,一种是致力于树立专业的形象,他们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他们代表的是过去的保险从业者与未来的保险从业者的对话,而在这个并肩前行的过程当中,恰如其分地合而为一。我不知道后续的剧情会怎样发展,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这样的设定,着实太妙了!
而且对我来说,就像剧中的“薛晓舟”一样,旁观“胡曼黎”的故事,取其精华,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展业学习。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