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赋能

原创

你有没有时常会有一种,“事儿都对了”的感觉?尤其是当你面对着一件绞尽脑汁,百思不得解的时候?

今天,经历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事儿都对了”,它不再来自于主体的我,而是作为客体的我。

从去年七月份开始,我的工作有一部分重心放在了做团队这件事情上。但做团队可以说本身就有很大的挑战,且几乎每一步都是挑战。我们公司又不招同行业的人,这让这个挑战更上了一个台阶。

在这个过程里,如果要挑一个最大的挑战,大概还是在带人这个层面上。我慢慢地发现,团队的伙伴,其实本质上跟我的“客户”是一样的关系,如果我一味以我自认为对他们好的方式对待他们,不一定能真正意义上获得好的效果。

管理的本质,跟销售如出一辙,就是发掘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再做对应的分析,给出匹配的定制化的方案。很多人在入行初期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明显的无措期,只不过不同的人,无措之处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以一种通行的方式推进的话,结果就会表现得参差。能力本身强的人,会立刻融会贯通,而能力相对需要提升的人而言,它可能反倒增添了另外一重阻碍。

今天的体验,其实是来自于带人的这个环节。我遇到了我的问题,我知道新人的问题大概出现在哪里,也能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但却无法让新人伙伴有能力或动力去解决它。于是,我在昨天求助了外援。她一针见血地帮助我们理清了很多思路,以及具体的行动指南。今天,我陪着他一起,共同邀约了近 10 个准客户,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绝大多数的正向回应。而我知道,事情到这里,终于对了。因为他向前行进的最大阻碍,偏偏就是来自于正反馈的稀缺,而现在,终于有了正反馈的第一步。

而我在这个“盯作业”的过程中,竟然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反思。作为一名管理者,其实工作内容很简单,让每一个小伙伴逐渐拥有一套自循环的正反馈机制,这才是能让他们享受并持续做下去的最大动力源。

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更习惯于陪伴自己的客户,其实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把团队的伙伴也当成客户一样来陪伴,当然这种陪伴不只是情绪价值上的贡献,还是手把手地一步步带。

我总是站在以往前职的管理者的角色背景里,认为这每一件事情都这么简单易行,我也告诉了你怎么做,可是你为什么不做?但事实上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 100% 地吸收和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拥有同样的动力源。

每一个人来保险这个行业,来这个团队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那个核心动因。如何让这个动因持续、持久地存续下去,才是我们作为管理者而言真正应当思考的事情。

——

柔性辟谷进入到第四天,终于还是出现了一些小小的虚弱的症状,比如说会感觉膝盖有微微发软的现象,所以在上下楼梯时,便多了一分谨慎。

整体来说还不错,但我觉得辟谷期间,睡眠还是要尽量多地保证。我因为连着两天睡得晚了一些,精神上的恢复跟消耗显然成了抵消的态势。所以,如果你也有机会尝试的话,千万千万保证睡眠时长。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