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读的书有些杂,现在差不多有五六本在同一个进度上,基本都开始趋于尾声。
年后的这一波读书的体验,没有往日那般得热情。我时不时在反思自己,问题出在了哪里,却没有找到答案。
也因此,积压了至少三四本《读库》一直没有读。往常,《读库》一般是我最优先级去读的书,大概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些审美疲劳的因素,还是之前的那一本没能满足自己对于文字的欲望,便搁置了下来。
最近,读其他的书要么有些晦涩,要么没太能获得营养,便又拿起来了未读里的某一本,放在早高峰的地铁通勤里,开始读了起来。你别说,真论晨起适合读的书,《读库》绝对意义上优于其他“专项”的书目。毕竟是长文合集,再长的一篇也不过百页,篇篇文字主题不同、作者不同、风格迥异,而共同点是都是优质好文。
今天就让我碰到了《读库 2406》里我认为可以作为 2024 年度封神的一篇,来自于何坤阳老师的《迷失在校园》。“读库”的文选里,深刻的文字很多,但犀利的文字很少。也的确鲜有文章,能够在深刻表达的同时,不断刺击人心。我读书的时候,会拿着一只荧光笔,把认为写的好的内容划下来,再在后续传到书摘的手机软件里。这一篇长达 60 页的文章,我恨不得划满全篇,而上一次有这样体验的书,是《纳瓦尔宝典》。
诚然,从标题上可以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教育议题,在核心讲述高等教育的现状的同时,针砭的是当下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于我到现在三十大几的年龄时,才开始逐渐想清楚自己之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些困惑,本来是应当在中学时期,就收获答案。这是集教育者、家庭和自己三方共同构成的复杂课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在学生群体里抑郁症患病率居高不下的现状背后,其实折射出来的,是那些自我困惑与精英教育和应试体系碰撞之下的一种必然结果。我深以为然。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与认知能力,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自我对世界或社会的价值,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去对待真正的知识。这是教育应有的作用。
这跟我同时开启的另一本书,吉见俊哉的《何为大学》遥相呼应。现代的大学,失去了教育的自由度,已经在逐渐失去大学本应有的价值。
果然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议题,对于现在的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类啊,是真奇怪,在读书癖好上显现得尤甚。
———
今天进入柔性辟谷的第三天,昨天睡得少,但却没影响今天的精神状态。我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怎么“亢奋”了,但今天的情绪和精神,既平和又高亢,可以说是回到了前段时间的状态顶峰。
不过今天来回“活动”的时间有点多,到晚上下班的时候,显然能微微感受到体力上有一些不足。只不过,还是没想到,能顺利结束第三天,这么看,七天的挑战也不显得太难了。
但该说不说,是真的馋。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