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后面的半句话,想必大家都知道。“半九十”意味着,只要这趟旅程没有走到你原定的地方,某种意义上,都不作数。这是个结果导向的逻辑,也是个项目管理的核心思路。你可以雄赳赳气昂昂地阔步走到目的地,也可以衣衫褴褛地“爬”到终点,过程中可能一帆风顺,可能路途坎坷,但只要能到,无论怎样到,这一趟旅程的价值就天然实现了 80 分,但只要没有到,途中付出过再多的努力,可以说几乎没有意义。
现实生活里,“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一件挺“悖论”的事情。生活的哲学,总在引导我们不要过分期待结果,要把对于人生的体验放到过程里;可诸多有意为之的事情,是只有获得一个确定的结果的时候,它才能显现出它对于世界和自己的价值。“体验”是人活着的意义,而“价值”是立足于这个世界的根本。这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普世定义上的成功者很少的一个原因便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行到了百里的程度,相对多数的人,“半九十”,还有一部分占比不小的人群,停留在了起跑线上,看着百里的距离,连第一步都迈不出。
———
中午看了刘润写的新一篇文章,讲他在上海开了一日的滴滴。我把他这一日体验的长文,一字一字读完了。关于滴滴司机臧师傅的“MBA 课”,我之前就有听过。再一次读到他关于“时效”的理论时,常读常新,依然会觉得挺震撼。
多年以前,就有关注过的一些自媒体博主,在宣导关于“做自己的 CEO”的故事。故事很让人触动,但落实到真实的生活里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两回事。“打工人”的思维,是约束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的“桎梏”,当我们知道要去做自己的 CEO 时,我们可能连 CEO 到底是什么都未必真的清楚。MBA 课毕竟是一个物质条件相对高门槛的课程体系,它也注定了只会为一部分人群而服务。
思维决定了很多,所谓的“老板思维”与“打工者思维”的最大区别,来自于视野的广度以及思维的深度。所以,就算我们认同于要做自己的 CEO 这件事情,但落实到工作与生活的细节处,才发现自己依然有做不到的天然屏障。就像刘润文章里所写的那样,我们有几个人,是真的在衡量自己的工作“时效”,在计算自己工作的“利润”,从而在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找到自己的“快车道”?
坦率说,我并不那么清楚。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样。
所以单从挣钱的角度来论,有的人靠感性的欲望,就能给自己以强大的动力,推动自己往前走,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需要明确和量化才能获得更强有力的奋斗目标。第一类人,是创业者,第二类人,是 CEO,而剩下的人,就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当然,即便如此,这三类人里的绝大多数,最后都会归于平庸之中(当然,平庸一词没有贬义),但我以为,不管生活最终归于何处,去刻意练习自己期望拥有的思维逻辑本身,是会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起到改良甚至改革的效果。生活与工作的根本,还是为了服务于我们想要充分享受人生这个重大命题而服务,一切有可能帮助到这个人生命题的,都值得去实践,不是吗?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