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当我在某一个科普视频里听到一个中医专家说,其实汉堡包是一种健康的食物之后,基本上每天早上我都会在上地铁前,去地铁边上的麦当劳点上一份包含汉堡包的套餐,安安静静地坐在高脚桌旁的高脚凳上,把这顿早餐仪式感满满地吃完,再将餐盘里的垃圾倒掉,放到餐盘的归置处。
稍微解释一下,这个动作上有个小故事。2018 年,从第一份工作离职的时候,去了趟台湾,开启了台湾 15 日自由行。回程正赶上午时,便在机场的汉堡王(记得应该是)点了一份餐,吃完便要拂袖而去。刚走两步才发现,原来这里的人都是自己拾掇餐盘,然后放到餐盘处。于是我又立刻走回去,端起餐盘,按图索骥一般,倒掉了餐盘中的餐余,放到了它该在的地方去。所以,从那时开始,但凡我去肯德基或者麦当劳就餐,这就成了我的一个看上去很奇怪的习惯。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是一种关乎于“文明素质”上的不服与斗争吧。当然,本质上,我也认同于这么做,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本应当是服务员的工作内容。
通州本质上,是北京郊区里的一区,只不过发展得早,交通商业各方面都比较便利,但实际上没什么大的商圈和工业,主要还是居民为主。所以,这家麦当劳辐射的地界,也主要是居民小区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商业集合体工作的人,包括隔壁我前司的某电器连锁门店。
我吃早饭的点儿,通常在早八点前后,十分钟解决,转头出门上地铁,坐上八通线(一号线)就直奔公司而去。隔壁门店的上班时间是 8:30,所以这个时间,恰恰好是店员们要上班前的时间。也因此,我在这家店里,看到过很多店里的导购员们就餐。
今天坐在我对面的这位女士,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她。我记得上一次,她在这里跟另一个她的导购员同事,边吃早饭边骂街,说的还是我熟悉的那些个跟业绩指标相挂钩的“破烂事儿”。那天,她俩“霸占”了我一贯的“定点”位置,于是我只能坐在了角落里的矮脚桌旁的矮脚椅上,面对着她俩,听她俩的那个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故事。
今天,面前的这个女子是一个人来的。取餐的时候,她还刚刚跟麦当劳的店员打了声招呼,还问起来,怎么今天店里的客人这么多。店员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放了寒假的缘故吧。她应和了一句,哦,便取餐离开。
我这人吧较真,边自己寻思着店员的回答,边扭过头来看了看店里。这店里可一个小孩都没有,所以小孩放寒假跟店里早晨的客流增大,有什么必然联系么?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的餐也终于备齐了,我便端着餐盘回到了我占好的座位上,才发现,对面是这个女子。我不好用“姑娘”来形容对面的她,因为从她的样貌上,我其实有点难以判断出她的真实年龄为几何,说是“姑娘”总显得轻佻了一些。
我吃早饭往往是具有仪式感的,除了回复一些信息之外,我基本上不太玩儿手机,只是一样一样地认真地吃着手里的餐食。我这人吃饭速度快,所以也有意地数着咀嚼的次数,咬一口必须得嚼 10-20 下才可以咽肚里。这事儿吧,对于像我一样吃饭像打仗的人而言,但凡尝试一回,就会有一种心流一般的体验,特别专注和仔细。而早餐是我一日三餐里,可以说唯一一餐能允许自己关注于“吃”本身的一餐。我很珍惜,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往往在这期间,我很难关注到周围发生的什么事情。除了今天,当我在认真吃饭的时候,对面突然传来的抽泣声。
她打扰了我的吃饭体验,毕竟太近了,不打扰到显然不可能。我抬头看了一眼,她双手抓着手机,显然是看到了什么想要回复的样子,但她彼时彼刻,却只是双眼盯着屏幕,手上却还没有任何动作。我很奇怪,我以为她是刷抖音刷到了什么让她感触颇深或感动不已的内容。为什么会有刷抖音的推论,是当我俩都在等餐的时候,她除了跟店员的那句对白之外,一直在我旁边看短视频。
她可能注意到了我的关注,拿着餐盘上的餐巾纸擦拭了一下眼泪,清理了下鼻涕,揉吧成一团又放回了餐盘边上。我就收回目光继续自己的早餐之旅。但从那一刻起,她的抽泣就像是打开了闸门一般,虽然不猛烈,但很持续。终于,她的手上开始了一连串的敲击动作,应是在回复什么信息。这个过程持续了挺久,一分多钟应该是有的,只是她边回复,边抽泣。手边的那团卫生纸擦了揉,揉了擦。她没有想着再去跟服务员要两张,只是不停地折腾这手边的那一张。
我犹豫着,要不要把我餐盘里富余的几张递给她,却又极怕也打扰到对方沉浸的情绪。我只能猜测,这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不会是家中有亲人发生变故吧?应该不是,如果第一时间知道这个,应该是会立刻冲出店门回家去。
难道是遭遇了微信分手?这个我就不敢笃定了,因为遇到这种事儿的反应,大家好像各有各的不同。
或许是因为什么触景生情,引发起了某一种让人悲伤的往事记忆?这可能是我觉得能成立的最佳答案吧。
……
所有的猜测我都不能验证,但我的脑海里闪现过了无数种可能性,它们的背后对应着的,是无数个不同样本的人生故事。它们每一个,都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我那一刻突然在想,其实每一个故事都有存在的意义,但或许,当一件事情激发了你的好奇心的时候,你可以去拨开它的面纱,去了解它的真实样貌。当然,如果你有一支笔,可以把它写下来,当然最好了。
所以,我猛然发觉,其实我那个「写 100 个人生故事」的企划,有着它之于我和话事人的独特涵义,我应当去好好推进一下它。期待着我的第一篇成文的出现吧。
对于对面这个哭泣的女子,或许我的第三个猜测是最准确的。因为在我要离桌的时候,她把手机屏放在了桌子上,我不小心瞥见了那个界面,是微信聊天的窗口,而她打了长长的两段话,却没有收到对方的任何一条回复。
也许,我可以再大胆点猜测,把这个小故事编排完。她或许刷到了某个短视频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让她想到了自己家中已故的某位亲人,想起来了自己与他/她的相处经历,于是,她把她深深的思念,落成一句句话,发给了那一方永远回不了她信息的那个人。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