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因为技术原因登录不了 Google,打不开 ChatGPT 之后,我的生活像是破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一样,这让我的脑子变得混沌了起来。虽然平日里,我使用这些工具的时长,一天也占不了两个小时,但总归是依赖于它们的存在,让我在知识与信息管理上,能尽可能地获得一手或者客观详实的资源。虽然人们都活在“信息茧房”里,但这个“茧房”总归有大有小。我始终认为自己的“茧房”是足够大的,并不是因为它承载的信息足够多,只是因为,我给留了足够的空间,足以承载对于我而言最有用、有益和有效的内容。
我的所有“耐心”,终于还是在今天,在使用 Baidu 无果、使用 Bing 搜出的信息量过少以及使用 Kimi 问完跟没问过一样之后,彻底“崩溃”。无论我问的是什么,得出来的却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这个答案总是出现 bug,解不出来,或是已经加工过 N 手之后的内容,已然分辨不出来最初的原貌是什么了。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我在“牛头牛身”的世界,而它们在“牛头马尾”的宇宙,看上去都是一样,其实连“物种”都不一样。我有时候觉得很奇怪的是,既然所有的平台都在使用算法,试图了解使用者的我们想要看什么、需要看什么、喜欢看什么,那为什么它们并不能真的把我所想要的、需要的、想要的内容悉数告诉我呢?我可以活在“茧房”里,但你总得给我建一个能住的“茧房”才行啊。可能归根到底,算法终归不够智能,它看上去高级且玄乎,但其实只能应对和推荐跟人最浅层的偏好相关的东西,但凡我们的想法增加一个信息维度,它们就处理不得、爱莫能助了。
所以,逼得我不得不自己去想办法,去网络的大海里,去每一个可能有“矿”的地方,一帧一帧地去分辨所有的图景。不得不说,效率贼低。我用了将近四个小时时间,可以说在过程中有了一些收货,但在结果上还是一无所获。
当“牛头”跟“马尾”的结合体出现的时候,更魔幻的事情也进入到了眼帘里。我竟然接连在一天当中,遇到数次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吓得我赶紧把我自己说的原话,发给了蛋奶同学,并询问她在读到我的这几句话之后她的理解。“实验”证明,她的理解与我想表达的情绪或意思是相对平齐的。那一刻,我终于放下来了心。因为这种充满问号的自疑与他疑,让这一份闲聊都变得不那么自在,甚至难以持续。虽然这个样本量过于小,但总归是一种我认为的相同立场上的应有表现,而非让人感觉到“敌意”立场的一种表达。
前两日,微博热搜上关于“职场巨婴”的话题霸榜,那是一种看上去普遍但颇具极端戏剧色彩的社会现象,那是一种分明的“驴唇”与“马嘴”的较量,但我觉得那并不具有可比性,因为那显然是不在同一个进化层级的“物种”之间的对话。“驴唇”与“马嘴”可以相提并论的前提是,大家至少是在同一个“食物链层级”的“物种”才行。所以,我今天的几场对话是可以做类比的,只是我发现了,让我们产生“物种”表象差异的原因,其实并不来自于认知水平有多大分别,而来自于立场的偏移所带来的变化。所以,“驴”与“马”的区别,绝大多数时候,本质上是不同个体所选择的立足点的不同,从而带来了不同视角的内容表达。你也可以用更俗的话来理解,叫“屁股决定脑袋”。
虽然人们常说,求同存异,但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求同”一定是首要的;求同的前提下,才有存异的可能性。翻译过来就是,咱俩得先说的是一件事儿,你才能在这件事情之下,去延伸探讨更多的话题与可能性,不然只会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争辩与对抗。语言相同的含义,不仅仅是遣词造句上的同义,更是一种情绪的同理与同频。如果不是,那一定已经变成了两件事。
不说了,再“含沙射影”就显得我“腹黑”了。我还是要再去“挣扎”一把,至少把我的“牛头牛尾”的世界找回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