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篇文章,是应某好友的邀请而成的一篇。
刚开始,我适当地反思了一下,我与他在日常的交流和沟通里我的“问题”,但当我回顾了一圈过后,我发现我有我的问题,但我的问题,并不主要。
他说,“你可以把你的反思写下来”,起初我拒绝,因为我突然觉得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问题。当晚上“被迫”社交营业,喝了一圈酒之后,我又觉得,或许可以写一写,它谈不上是一种“反思”,我觉得可以作为一种友情关系上的“回顾”,或许更适合。
先说下背景,我们是很多年的“铁磁”关系,我俩今儿出现的“矛盾”来自于一个工作上的日常。因为他同时也是我的客户,而我们在大概一个月之前有过一次关于“个人养老金”的交流,按照工作的推进日程——也是记录在我的日程表中的待办事项中的一项——我需要在年底前,跟他做一次确认,确定他是否要做“个人养老金”的规划这件事。
其实这是再日常不过的一件事儿,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分享一下你的疑虑,我能解答就解答,不能就拉倒。选择本就是个人意愿的产物,强买强卖的生意终究做不长。其实这个时候,他确定不做,直接拒绝就好。好友人情的关系里,其实最怕的就是拉扯不清,好像成交是以友情作为绑架之后的一种产物。但他的回复先是拒绝了我,说还是不想做,而后又紧跟着发来了另外一句话:“你别逼我了”。
“逼”这个字儿很扎眼,扎眼到让我觉得非常不适,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双重不适。按我以前的习惯,一定是上来先反思和自责,为什么我会让我的好朋友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和感受?
但当我的思维进程刚要往这里走的时候,我猛然发现,不对!我不过就是履行了我作为你的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义务,你也有权利拒绝,为什么这就成了一种你认为的“逼”了呢?
如果这只是关系平常的客户——当然,这样的客户肯定也不会说出来这样的话来——我大概率也就放任不管了,可这是我最亲近、最在意的朋友之一哎,我的工作立场里,除了工作关系之外,完全是因为拥有更多的人情,才更加为你的利益着想,想帮你实现你的利益最大化。“苦言”相劝,你不听倒也罢了,竟然还能说出来这样伤人的话,那我就真的不能感同身受,不能理解了。
这些想法,对于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而言,其实很难表达。但这可能就是我的成长吧,我终于还是按捺不住,把我的想法以还算平和的心态,对他表达了出来。
随即而来的是几条长语音,语音的内容反反复复,但大致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自从我开始干保险以来,他觉得,每次跟我聊天的内容,总是离不开保险的话题,以至于他会觉得跟我的交流上会有压力。
屏幕前正在读到此处的你,是不是会有一些突然同理的感受呢?是不是一下子想到了你身边的某个保险代理人朋友呢?
说实话,我那一刻的第一反应,是本能地认为他说的是对的。这种反应,一点儿也不像已经干了这么多年的保险从业者能说出来的话。
但我这个人吧,有个“优点”,就是较真儿。我还有个优点,就是干保险之后,不再删除聊天记录。于是我真的去翻了翻我和他这一年聊过的话,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这一年里,的确,但凡是我主动挑起的聊天内容,都跟“保险”有点关系,一条大的线是年初做重疾规划的时候,一条大的线是年末做个人养老金的规划。其他零散的内容,包括一些客服活动的邀请,或者我有一些奖励的演出票的赠送。从这一点来看,他所言非虚。
但后来我发现,不对劲,作为朋友而言,互动交流应当是双方的、双向的。于是我又翻了一翻,我们一年交流过一二十回,但其中他挑起话题的时候,只有两回,而他主动挑起话题的内容,一是让我帮他重新规划重疾险,二是他结婚的通知。
“你找我聊你的重疾险,但却要求我不跟你聊保险,你是个人吗?”这是我那时发给他的原话。
我“反客为主”地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保险的话,你一年里也不会主动跟我说什么话。换句话说,你是不是应该感谢我做保险这件事情,至少我们作为好朋友,还因为有保险话题的介入,我们之间这一年里至少还能拥有数次频率其实也不算多高的交流呢?不然你一年里都不会主动找我说两次话,其中一次还是告知结婚日期这件事。
写到此处,我是挺唏嘘的。
在我看来,之所以两个人的关系能发展到好友的程度,在于两个人之间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要还是不要”,“喜欢还是不喜欢”,而不用非得因为人情或者面子抹不开,而不好意思地扭扭捏捏、犹疑不断。“拒绝”当然会显得冷漠,但它是一种个人选择,选择当然就意味着值得被尊重。
就像三年前,我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调整一下他既有的“有问题”的保险,但被拒绝了,我尊重他当下的选择。四年之后他突然“开悟”觉得需要调整而又重新找到我来做咨询。三年之前的拒绝,并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本质,当然,三年也一定代表着他错失了很多保障上的利益,他也接受。
每个人的认知和感受总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教育的,我们得承认,一切的认知改变需要一个打开“开关”的契机。如果当我意识到这不是那个“契机”,却依然还希望能够说动你,帮你去做一个一定对你最有利的决策的时候,尤其你还不是一个陌生的客户,那一定是基于我们的关系而对你的“真爱”。而同样地,你依然有像三年之前那样属于你的拒绝权利。但这种拒绝,我也希望是利利索索、直直接接的表达。
我始终认为,好朋友之间,一定有很多“边界”是在探索和拉扯当中的,但坦坦荡荡、简简单单地交流,就是最佳的一种途径和选择,尤其是在哥们的关系里,更是如此。
不过,能“吵起来”的可能才是真朋友吧,毕竟,能主动让我把他写进我的文章里的人,得真的有点“大将”胸怀和风度才行。
只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得说,对我而言,你甚至可以质疑我的人品,但绝不可以质疑我安身立命的专业。
写到此处,我猛然想起来了三年前我的一位客户对我说过的话,某种意义上讲,这再后来也成为了支持我干下去的原因,她说:
“其实我们都应该感谢身边那些对我们说出要关注‘风险’的做保险的朋友,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个你之外的、与你本无关联的个体,会顶着他们难以承受的‘人情’压力,说出对你最有益处的话来。只要时间足够长,总有一天时间会证明你们说的话,大多都是对的。所以,你们才是我们身边的‘天使’,你们值得被珍惜。”
这话至少有一句是极对的,对于与我关系最好的你们而言,跟你们开口聊保险,我的“人情”压力远远大于你们。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