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说,什么样的美好的事情,也可以算作人性当中的弱点甚至是劣势的话,我以为「期待」应拔得头筹。
在词义的理解上,「期待」与「希冀」大概能算作同义词,但微妙的差别或许在于,「期待」是对现实结果的一种预期,而「希冀」更像是对遥远的未来的一种憧憬,前者比后者的色彩更务实也更落地,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期待」是可实现的,而「希冀」不是。
所以,其实若论美好的色彩,「希冀」的语言浓度会更加积极也更加强烈,因为得不到的或者难以得到的,才能构成美好的梦境,更贴近现实的,总更显复杂。
而「期望」这件事情,多多少少也是源自它更加现实主义的底色。当一件事情显得可触及、可到达、可完成的时候,对于好的结果的期望自然而然会产生。通常意义上,「期望」的背后,是一种大概率的数据支持之下的一种大概率结果的预期。所以人们不一定会为了「希冀」而痴迷,但却有可能会因为「期望」而沉沦。当一个大概率的结果没有获得的时候,才是「期望」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最大的“摧毁”。
归根到底,人类终是过于贪心,大家想要掌控的事情总是太多。但想要的多,并不意味着能力的强,反而会扩增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上的自大。为什么「期望」会落空?为什么期望落空之后对人的打击又异常之大?本质上,还是这个人对所谓的“大概率”有所误解,或是存在着认知上的极大偏差。但另外一个层面上看,即便它真的是一个大概率可获得的结果,也依然存在着较小的概率获不得的情况。实际上,事物的发展本质永远是随机的,大概率并不等同于必然。
人们既然可以拥有「期望」达成的信心,也应当具有它达不成的接受能力。但这就是人性当中的弱点在“使绊子”,人们对于“大概率”这个数字,总是更加痴迷的。当“70% 的概率能赢”这句话摆在桌面上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会直接把它理解为“它能赢”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期待自然就树立了起来,而忽视了“ 30% 会输”的这个数字的威力。
其实 70% 的数字很容易理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去投篮,每次都有投中和投不中的可能性,但统计下来的数据里,你平均每 10 次投篮,都有 7 次投中,3 次不中,但究竟是哪次中哪次不中,它是一个随机性的事件,并不能准确预判。你不可能因为 70% 的投中率,就可以确定性地预测下一次投篮是否成功,因为每一次都是独立事件,都有两种可能性。这才是现实。
但人总是会被更大的数字所“蛊惑”,当积极的结果的出现概率更大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期待好的结果;当消极的结果的出现概率更大的时候,人们更容易认为事情总会失败。所以,前者的期望落空,对人的打击更大;而后者若得到好的结果,就成为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心态的不同,所以结果上的偏差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不同的。
掌握住了这个要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怎么样的启示和帮助呢?
我现在践行的方式是,努力去做所有的事情,在过程中努力,但把结果的预期都放至最低,甚至直接先判定它的失败。所以,当它真的失败的时候,也不容易气馁,而成功的那一刻,又会让人产生意外惊喜。无论结果是哪一种,其实都是正向的结果,失败的时候是有预期的失败,成功的时候是预期之外的成功,“射程”范围内的不沮丧,“射程”范围外的充满兴奋,哪一种都可贵。
老祖宗的那些话,像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之类的话,其实说的都是这样的道理。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这事儿,并不容易。
这种方法的难点或者需要克服的障碍在于,一方面是需要有自我暗示甚至是自我 PUA 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需要保持相对冷静的头脑与平和的心态。事实上,当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会逐渐领悟,这两件事儿到底有多难。
我是在不断地遇到问题,不断地自我提醒当中,刻意练习地调整自己,才有了当下的一些小小的变化。但是事实也证明了,它很有效,不光是实践方法的过程中,还是最后获得的结果的反馈里。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