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姐家在模式口,一个如果我不曾去过她家,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知道的北京的一个地方。当然,它不是偏僻,它只是与我的生活半径难以有所交集。但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去她家拜访一回。这些年里,我见证了师姐一家一点点的变化。从那时她做博士后、留校,到现在在医院里做科研,也见证了她从恋爱、结婚到生子的人生诸多阶段,而今年再见面时,只两年没见,她的孩子竟然已经上小学了。我想,这是一个“缩影”,因为这些年里,我也陪伴着一个又一个的家庭走向了越来越好的道路之上。这不得不让人满怀感慨,毕竟,我也已然迈过了 35 岁的关口,生命大概要开始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里。
扯远了,自从他们买了房搬过来,这个地方我其实来过挺多回了。频次不算高,但每次的感受都略显不同,甚至认识它的路线都不一样。之前的几次,高德地图引导我,从六号线的金安桥站下车,坐公交、骑单车或者打车到达目的地。今天,导航的下车点竟然改在了提前两站的杨庄站,而下车之后是另一个我不曾相遇过的街景。我依然还是选择了打车,滴滴给我的备选车型里,专车竟然比快车和特惠快车都还要便宜。3 分钟后,一辆雅阁停在了我的面前。车上有纸有水,当然不是什么豪华的配置,但也帮助我整理了一下仪容(擦了擦眼镜),还缓解了我一天言语超标之后的口干舌燥。
车辆行进的路线,看上去也是陌生的。如果你跟我说,这跟两年前我每次走过的路线是一样的,我大概率会打个质疑的大大的问号。尤其是最后要进小区拐弯的那个路口上,开了一家麦当劳,紧邻着的拐角处竟然挂着“模式口游客服务中心”的招牌。我心里在嘀咕着,这是个什么景点?哪儿有景点?
跟师姐和师姐夫聊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提议带着我出去逛逛,于是我们沿着模式口大街继续上行,发现了别有天地的一番景象。我这才知道了很多冷门小知识:“模式口”原名“磨石口”,据说是曾经出产磨石的地方;模式口村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通电的地方;李四光在这里发现了很多第四纪的化石,所以这里建了一座冰川纪念馆;当然,还有知名与不那么知名的寺庙,比如承恩寺、法海寺等。模式口是“驼铃古道”的一个重要地段,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里也记载了祥子牵着三头骆驼就是由模式口一路回到西直门的。
现在的模式口大街重新旧貌换了新颜,据师姐说,也就是这几年里,政府动迁和改造了道路两旁的房舍、民居,此时的模式口大街,成为了另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了。师姐还说,现在一到节假日,游客聚集,小区门口的这一条街上,人挤人,水泄不通,俨然另一个南锣鼓巷的样子。
今天不是什么节假日,北京的冬日往往也不怎么容易吸引来更多的客流,所以,这里只是个寻常日子的模样。街上的小店有的开着,有的临时挂了牌子歇了业,来来往往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以及穿梭往来的外卖小哥,一副日常生活的图景。
我们沿着街区溜达了一圈,在小公园里陪着孩子玩耍。大冷天里,小公园旁的篮球场与乒乓球场,也满是打球的年轻人。我说,这里和通州的街区有点像,大家的生活慢悠悠的,不争也不抢,仿佛与北京不在同一座城。只不过区别是,这里好像比通州还更有生活情趣一些。打开地图来看,模式口跟我所住的地方还几乎真的是在以北京中轴线为对称的东西两个位置之上,也是一种莫名的巧合。
我们最后溜达的落脚点,在一家街边小到不起眼的饺子馆里。其实,吸引我们注意的,是门口墙上贴的彩图上,印着“饸烙面”的图案,我们几个山西人,出于好奇心,想看看怎么一家写着北京特色的小馆里会有山西特色的饸烙面?
店是一个年纪不小的大爷开的,听口音是个老北京。他听见我们在谈论面,便先开口说今天饸烙面卖完了,只有普通的白面,或者可以吃饺子,饺子才是他店里的特色。于是,在冬至里没能吃到饺子的我,竟然今天在模式口大街的一家小小的店里,吃到了它。不得不说,他家的饺子有两把刷子,肉香味很足。如果你有机会来北京旅游,同时被导游带到这条街上的话,当你路过一家老北京饺子的很小的店铺,建议你进去尝上一盘。店里的位置不多,只有两张小桌。你也得多一点耐心,因为上菜的速度也的确算不上快。
这一趟行走,对我来说,是一路难得的风景。这几个月以来,自己一直在一种相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当中。刚到的时候我还在跟师姐聊起来,自己元旦那几天,想要找个清净的地方呆几天,给自己舒缓一下,然后我就好巧不巧地在北京的地界里遇到了这个地方。虽然,模式口大街已经成为了商业化痕迹很重的地方,但这里的生活氛围,却让我觉得很难得。我想,对于在京的外地人而言,这还真的可能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小乌托邦”之所呢。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