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之前,就想要写一写关于「目标」的文字,可我总是很难真的组织好行文的逻辑,也比较难把握住那个「度」,从而在「目标」与「现实」之间寻求到那个平衡关系。
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才清楚认识到我自己并不是一个“目标导向”或者说“目标驱动”的人。从小到大的“大是大非”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经历里,我都不是一个对目标有着明确信念感的人。所以,当我干了保险之后,多少前辈和大咖们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如何通过目标给自己赋能的时候,我始终在一种像是“若即若离”的情境里,它让我产生了非常大的自我怀疑。
我并不明白,为什么人需要依靠目标来为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赋能”?我也不明白,目标怎么就能成为人们向前发展的稳定动力?我更加不明白,为什么我自己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我却很难被目标驱动着向前进?
即便到现在,我其实也没有特别明晰的答案。为了寻求那个答案,我在过程当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试图将自己进行一系列的“改造”,从而把自己改变成为同样那个可以被目标明确赋能,支持自己勇往直前,最后勇夺魁首的那个人。事实证明,“改造”有成功的地方,我的确在数个时期,感受到了目标感明确所带来的力量,但又很遗憾的是,每一次的力量的到来,总难以持久,它快速地来,又快速地离开。它们虽然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来了一些印记,但不多,也算不得多么深刻。
这种自觉自己是“错误”的,但通过“正确”的途径去实践时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件事,是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巨大因素。这就好像,你明明觉得设立目标,拥有目标感是一件无比正确的推动自己前进的要素,但在你身上,它却变成了一个非常具有心理阻力的事情。最后两股力量相抵消,它变成了无用功。所以,试验从结果上来论,它是失败的。但这种相抗衡的矛盾感,却一直停留在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消失过。我以为,过往这些年时不时遇到的“低谷”,均与它有脱不开的关系。
虽然是个没有答案的命题,但我在今年的某一天开了悟,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可以通过明确目标获得人生动力的人,那为什么就不可以有获得不了人生动力的人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所有人必须要以同样的方式获得人生动力呢?
那个时候,我才猛然明白了,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能够被目标驱动的人。或者换句话说,通常而言,我们生活里出现的所有目标,都是旁人给予的,而非自己的,所以这所谓的动力,也只能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因此,当我在几个人生节点,试图建立一个阶段性目标,而向前行进之时,总是难以拿到预期的那个结果,哪怕自己的能力是足以够得着的情况。归根到底,「目标」之于我自己,是一种如负累一般的存在,它“捆绑”住了我,也让我失去了自由发挥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我自己的优势——所以我本能地排斥它,它表面上是我想要获得的东西,但内里我却变得没有那么想要得到它,于是,它不再是动力,而是困境。
你肯定会问,那我这么多年的工作和学习,是怎么过来的?
我想,今天我看到的孟岩的那句话,替我解答了我曾经无法解惑的这个问题,他说:
我没有制定目标,但并不代表我不会好好做事。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我心中的那个玄机。事实上,当我无法解答那个关于「目标感」的疑惑的时候,我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把自己工作框架内的职责,尽好,把工作内容的要求具象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扎扎实实地去做就好了。就比如说,卖保险这件事,就两个维度的工作内容,一个是销售,一个是团队发展。对销售而言,最重要的无非是获客和转化,获客途径最要紧的是发出邀约的动作,它既包括新客户的拓展,也包括老客户的维护以及表达转介绍的需要,转化就更简单了,只要不停地去见人就好了。对团队发展而言,逻辑相似,内容有差,仅此而已。所以,我只要围绕着「发出邀约」这件事去做就足够了。事实证明,当你的每一步踏踏实实地落地,结果根本不会差。
而此刻,当我回想起以往前职的工作经历和学习经历,我做得好,超出他人的期待这件事,从来不是因为我有多强的目标感,只是我做的足够扎实、聪明和努力,它带来的结果足以覆盖并超越公司或者他人对于我的期待。所以表面上,是我几乎每一次目标都能达成,但实质上,我只是勤勤恳恳在做事情,让它在我能力范围内足够好,就可以了。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目标”无用。它或许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或管理他人的方式与手段,但我们的确要看到,每一种人生管理方式,总有它的局限性与弊端。别人行之有效的方式,或许对自己有借鉴的意义,但不一定会在你身上发挥同样的作用。或者说,我的处事方式,也可以辩证地看作也是一种「目标导向」,只不过,我的「目标」仅仅是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而已,对得起每一分钟的时间,以尽量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所有随机性事件就好。
而「意义」怎么来判断?当我每天晚上回忆这一天的过往,觉得没有白过,就足矣。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