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乐是一种很“奇怪”的饮料。
从商业的角度来论,它的配方至今是个神秘的存在。我们总听说的那个故事,世界上手握可口可乐神秘配方的两个人,永远不会乘坐同一架飞机出行。你说它的配方有多复杂多困难,可配料表里,只有水、果葡糖浆、白砂糖、二氧化碳、焦糖色、磷酸、咖啡因和食用香精。但你说它多简单容易吧,的的确确在口味上,它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尽管出现了那么多的后来模仿者,包括国内的一些大饮料商,但就是没有相同口味的可乐类饮料诞生。当然,百事可乐的故事,咱另说。毕竟,在我的味蕾感知里,二者的味型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我是一个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喝可乐的人,谈不上为什么,但就是不那么接受。但碳酸饮料不用说,一定还是包括我在内的小孩子们的最爱,虽然可乐不那么喜欢,但像本土的太钢汽水,以及同属于可口可乐的雪碧,却也是让儿时的我欲罢不能的存在。
我有一个快二十年的好友,她跟我正好相反,她是除了可乐之外,其他碳酸饮料基本不碰的人。我还记得上高中有一次聚餐的时候,她还说过类似的一句话:
可乐这么好喝的饮料,你为什么会不喜欢喝?
直到后来她出了国去了澳洲,而我在 2016 年的时候,去澳洲旅游并找她玩儿的时候,我们一起吃了一顿什么饭我忘了,但点的饮品还是可乐。可能是朋友的不停安利与影响,也可能是澳洲的可乐的味道比国内更加浓厚的缘故,好像从那一年开始,尽管我依然不是个饮料爱好者,但可乐成为了我冰箱里偶尔会出现的“座上宾”。
说起国外的可乐味道浓于国内的可乐这件事儿,从我后来再去澳洲留学和生活的经历里,得以验证,如果有机会,你出国之后去超市买上一瓶,或许会同意我的观点。我认为配方应该是一样的,但区别或许在于相同配方下的原材料的纯度和浓度,或许还是有所差异的。像可口可乐这么大的快消企业,供应链都基本上在本土内。毕竟,咱仔细想一想,就上面这配料表上的那些个东西,搁一个再发达的国家,成本能高到哪里去。更何况,最核心的人工成本也已经被几乎全自动的生产线所取代。
所以我在澳洲停留的那将近两年时间里,我的壁橱里或者冰箱里,常年供应着 300ML 装的小瓶可乐。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可能还有一点上瘾),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可乐是最常在价格上打“骨折”的饮料。老外们的超市里,没有单瓶装的可乐,全都是一打两打整包出售的饮品。我通常会选择 24 瓶装的 package,我居住地附近的 Coles 超市里,这个包装下的可乐,往往是促销力度最大的,最便宜的时候只有15 刀(人民币大概 75 元),够我几乎不间断地喝一个月,在澳洲的物价里可以说是超值。
回国之后,我成为了跟我那个好友一样的人,不喝饮料则已,但凡喝,只会选择可乐。当然,我的体质从小对“糖类”饮食的接受度就比较低,即便是爱喝,恐怕一年也喝不了二三十个 300ML 小瓶,也了不得了。
但要论可乐的最佳口感的喝法,我觉得我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和发言权。我所尝试过的方式当中,冰镇的口感好于常温,但还有另外一种最适配于我的口味,糖分浓度得以稍微稀释不发腻,但还有清爽的口感,便是将这一小瓶装倒入一个大口杯中,再放入五六枚方格小冰块,静置两分钟再喝,口感绝佳!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