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怒火从面相、言语里和行为上迸发而出的时候,我还是意识到了潜在的自己心里,或许还是积压了很久没有消解掉的愤怒的情绪,这些情绪的积累或许是在日常里,也可能就是只是针对当下或面前的人的一种情绪上已有的压制。但它最终还是发出来了,我并没有控制住它上脑的那一瞬间,它跟最近在体力上几近疲惫的我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
在我的记忆里,真正意义上的愤怒发生的次数很少,但不出意外的是,它们发生的那一瞬间都很激烈,而最经常出现的场景,的确又都是跟自己很亲近的人之间的对抗。可能恰恰也正是因为亲近的缘故,你才比任何人都更在意对方对于自己的想法。我总是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亲近的代名词是懂得、是理解、是包容,但事实上即便是父母与孩子,即便是伴侣恋人之间,也很难在所有议题上做到同理。
以前,我几乎不曾想过“为什么”这个问题。因为怒气怒气,既然为“气”就总会消散,总会归于平静。但今天的我,即便还在“上头”的状态里,我却不停地在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生了这么大的气?只是因为对方说的一句质问的话语吗?
我发现,这个答案,既是,也不是。
愤怒这个事情,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时机不对的时候,人与人也不可能碰撞出多大愤怒的火花儿出来。一定是有类似的情景的重复出现,相似对话的不停对撞,牵动出内心力量的不断反抗,不住积累之下,在另一个几乎复刻的对话场景当中,彻底决堤、彻底爆发。
所以,答案的确是「是」,它跟这句质问的话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个关联往回倒退,几乎相同的质问出现了很多回。
我是一个冲突回避型的人格,我很怕麻烦,我很不喜欢跟人吵架。所以在我的世界里,“你好、我好、大家好”和“peace & love”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是最让我喜欢且自觉幸福的事情。但我也慢慢发现,这种最为简单的心理需求,往往却很难。因为你控制不了任何其他的人,就像你控制不了别人不停“作”你,是一样的道理。我承认,有很多人认为“作”是人类生活里的一种情趣所在,我接受它存在的合理,但我就是不喜欢,甚至很反感。我想,这是一种对冲突有意回避,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之后的“积压”,所以,它总有一日会在相同的事件当中爆发出来,不是你,就是另一个你在意的他/她。
但答案的「不是」之处在于,当你去深剖类似事件的本质,无论是跟家人还是伴侣恋人,愤怒的根本点来自于感受不到的信任。这个信任是更加广义的信任,在亲密关系里,是对于一个人诚实意义上的相信,在家人关系里,是对于这个人做某件事情无条件的相信与支持。我既信你一定不会做什么事,我也信你一定能做成什么事。语言的博大精深,让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所表达出来的含义,竟然完全不同。
每一个我们所经受的质问的背后,都来自于我们感受到的,非常具体的在不同内容上的某一种强烈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甚至让人觉得“无厘头”甚至“无来由”。你不明白另一个你所亲近的人,明明了解你,却不理解你,并且不信任你。
怒气可能很快就会消散,关系似乎也总能恢复正常。可这个结终究还是没有彻底解开,这是一种人生的难点,你甚至不敢去尝试任何一种有风险的解法。而或许,有些事情并不那么必要立刻得到一个答案。也许时间过境,答案也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