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的书《重燃文学之火》里,有一段这样的引用:
你可以躲避这个世界的苦难。这是你的自由,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这种回避正是你可以避开的唯一苦难。
这是书中的里昂老师在教授高中文学课时,提及卡夫卡和黑塞时,所说的一句话。很绕口吧?绕口到我读了许多遍,感觉似乎读懂了,但却总觉得差那么点儿意思。好吧,坦率讲,如果这句话没有上下文的话,我压根儿也没真的明白,它说了点啥。
这句话的出现,是里昂老师在应对和处理学生们对于电子设备严重依赖的问题。电子设备成了孩子们逃避现实寻找“乌托邦”的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的背后,是真正“苦难”的来源。(关于这部分内容,建议你去读一读这一本书,豆瓣评分上 9 分了,它关于教育,很值得一读)
几天前,我在这段话上用马克笔画了标记,我觉得它很有哲理,很耐人寻味,但我并没有找到它真正有哲理的点是什么。直到今天,我遇到了一系列需要远程处理的事情,本质上它们都不直接与我相关,本质上它们都是其他人正在面对的事情。他们向我表达了关于一些事情的“逃避”之意,当然都跟工作息息相关。而作为“过来人”的我,既同理于他们当下所面对的困境,也深知这样的困境只是一种临时的现状,并不代表未来。或者说,当下的这些困难的原因,本质上也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是自己选择之下的一种结果。因为你并没有真的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的尝试,做更多的努力,也没有听取成功者的经验,不做及时的复盘、总结和调整,便草草得出来了“我不行”、“我不能”、“这好难”的判断,我以为这本质上是一种逃避的行为,更是一种对自己曾经付出的不负责。
于是,我突然明白了书中这段话的根本含义。于是我把它变成了一句自己的话,分享在了朋友圈里:
人类追求于逃避痛菩,但逃避痛苦却是人类痛苦的根本来源。
想想看是不是这个样子?人类的一切畏难情绪,所带来的否定的结果上的痛苦,其实远远大于面对、坚持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痛苦”。一种是既得的结果,一种是暂时所经历的过程,二者的本质完全不一样。
我需要承认的是,“逃避痛苦”这件事情,是我曾经经常的处世方法论。我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行”、“我是不是能力不足”、“这一行我是不是不适合”等等,可我那个时候,唯独没有自我怀疑的一点是,“我是不是没有在这个过程里付出我的全力”。当然,其实哪一种自我怀疑都不恰当,只不过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有实践指导上的意义。
今天中午,在上海见到了我的大学老同学,我们 12 年未见,但似乎她身上的那股子对于事情本身的热情,从未减退。她说,人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和远见,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的,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甚至很痛苦,还需要花费很长的事情,但她始终相信,这个事情她一定可以做的成。当然,事实证明,她对于自己的判断是准确的。她也经历了内部的各种排挤和斗争,她也面对了项目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和巨大的科研压力,她同样还要继续处理项目进展的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她知道,这是一项既有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的事情,她热爱它,她相信它。
我几乎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同龄人,是像她一样,对于自己的工作所表达出来的那股子能量满满的热爱。因为热爱,她不逃避遇到的任何维度上的困难和痛苦,她会积极处理人际“斗争”里所出现的令人不悦的人或事,她也会有效且高效地规划与安排自己的工作流程、推动项目的进程。那一刻我很受感染。“科研人”出身的我,自然懂得科研,尤其是创造一个新的成果甚至于开创一个新的产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我们当下的工作,至少有一篮子“前车之鉴”和“成功参照”可以学习、借鉴和完善,真说的痛苦的等级,或许真的无法相提并论。
「逃避痛苦是我们痛苦的根本来源」这句话很哲学,却也很实际,因为我们的痛苦从来不来自于痛苦本身,而来自于我们对待痛苦的方式。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当你开始面对和应对痛苦的时候,痛苦在当下就已然被撕去了痛苦的标签,它就已经开始离痛苦远去了。不信?你试一试。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