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常年的北漂,这一次来上海,不停地在我观察和感受到的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试图找到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共通点与区别之处。但很可惜,虽然在许多方面我有一些不太一样的感受,但我又深知,它们很难作为二者对比的充分依据,在我看来,并不具有可以拿出来说一说的必要性。
但我想在此之外,聊一个在我看来可能会是极大误解的一种“偏见”,它仅来自于我的一些观察,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我总爱在街市之间溜达,一般两三公里的路程,能走绝不乘坐交通工具前往。除了这一回,上海给我的感觉总是异常的小,每一回来,明明待在不同的地区,却走着走着总会走到一样的地方去,包括驰名的外滩、陆家嘴以及静安寺,我没有去分辨过地图的位置,但几乎每一次,仅仅是依靠步行,总难以离开这一些地方。某种意义上,其实我还蛮喜欢逛这些地方,喜欢的原因还恰好跟它们的“四通八达”属性分离不开,毕竟,如果走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和很远的距离的话,我也不能每一次都能在这些地方转来转去。
因为总在这些区域混迹,我便多多少少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在上海的街区里,真正意义上的古街,其实并不多。那些拥有着念头的历史建筑,多数是近 100-200 年之间的产物。西洋的建筑风格,有其独特的韵味与风景,自然也是许多游客逗留打卡的地方。但说到底,这些熙熙攘攘的地方,除了上千年历史的静安寺之外,我们已经几乎难以见到更加具有历史积淀的地方了。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论,上海总归是一座年轻化的城市,当然,这或许也是它国际化的地方。在中国大陆境内,能谈得上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地方,恐怕也只有上海可以承载得了这一份殊荣了。
年轻的背后,意味着厚重感的缺失,至少在像我一样的游客的眼中,大概会有很类似的观感。对我而言,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抵不过千年古城的韵味,这可能是年岁增长阅历增多所带来的一种偏好上的变化。
加强我对于上海这种刻板印象的契机,恰恰是今天去上海博物馆,参观了埃及国家博物馆最大的一次海外展览,700 多件古埃及的文物被送抵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供人们一睹埃及的绚烂文明史。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在大英帝国博物馆里(现中文的名称翻译是大英博物馆)见到了埃及的一些馆藏,那一种震撼,不亚于在馆藏里看到无数中国的珍品。古中国与古埃及,作为两个处在世界两隅的文明古国,在文明发展的时间线上,有很多同步的地方。所以这一次特别策展的最大魅力,便是两种文明的交融与碰撞。相隔近万年的时间线,在当下的中国展开了它的故事,你当然会觉得,这简直是文明自带的美好光环。策展的部分自然是够厚重,内容也足够充分,它帮助我们揭开了埃及古文明的一角。
只不过,我还是有一些“违和”的感受,但我其实并不完全知道这种感受的来源。在展厅里徘徊、停驻的时候,我有一种恍惚感和莫名的想象,如果这个展,是在北京或者文明程度更久远的城市博物馆来展出的话,是不是这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相融感,会更加强烈且有趣味呢?当然,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讲的话,除了北京之外,在其他的城市里策展,一定不可能吸引来像上海或北京一样的客流量。能想象得到,这一次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外展,除了政治与文化的交流上的考量之外,成本一定是一个高位数。这样的展览,当然需要更多的客流量。
年轻所对应的,是否会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表面化?我没有对应的答案。我也还在观察,观察那些在外滩、静安寺的路人们,观察那些在地铁里往来通勤的外地人们,以及偶尔耳朵里传进来的关于本地人们的故事。
人人都有偏见,这或许就是我对于上海的另类偏见吧。但它无伤大雅,也无所意义。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