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上海

原创

连日里的少眠,让我终于在昨夜的卧铺车厢里,睡了一宿的长觉。九点多,靠在枕头上的我,正在用手机完成当天的《奔波》文稿,还没发表,手机就掉在了脸上,把自己砸醒。那一刻,顾不上结尾,也顾不上掏出电脑来排个版,就赶忙发了出去。转而便沉沉地陷入到了睡眠乡里,一觉醒来,已经上午八点多了。尽管卧铺的狭窄阻碍了每一次的翻身,但它还是帮助我缓解了多日以来少眠带来的身心上的疲惫感。

我说,通宵卧铺是对于像我这样在工作当中极其看重时间管理的人的一种最优解。所有在躺在卧铺上之前,我还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转来醒来的第二日的早晨,我又赶紧在联系同事处理一些公司流程上的事务。紧接着到了宾馆里,顾不上吃早午饭,点了个外卖,也直到我把手头上的客户资料整理完,才垫吧了一口。但我莫名地,很适应这样的节奏,大抵上,可能还是因为,上海具有跟北京一样的社会节奏,才能让我显得不那么突兀。毕竟,站在卧铺的过道里,把电脑放在中铺上站着办公的人,应当是不多见吧?

大概从 2018 年开始,我每年都会来一次上海,或出差,或游玩,或经停。每一年的“使命”总是不同,所以每一次的心情和状态也都不一样。上海那些著名的景点,在每一次的到来里,也都曾一一光顾,但现在再回想,却又找不到多么深刻的记忆。所以,我的每一次到访,都像是新的经历一样。虽然有一些亲人或朋友,每次总会见,但他们也在时间的迁移里经历着生活状态的诸般变迁,因而每每相见,总有一种多年未见之感,一年见一次,却年年都新鲜。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我对于“魔都”这个称谓,都没有特别切身的体会。上海究竟为何为“魔”,我也只能在网络世界里,见上一番,或是在自我的臆测空间里,遐想上片刻。关于上海,我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品味。

而上海有一个让我感觉奇怪之处,是我永远不知道它的“市中心”是哪里,所以每次来的时候,订酒店就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该定在哪里,性价最优——既能方便出行,酒店质量也不错,还能多省点钱出来。小红书上有一些所谓的“攻略”,但你会发现,几乎不奏效,因为同等质量的酒店,比如全季,除了外滩附近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悬殊的差价,都一样贵,大家仿佛都在很核心的街区里。但在北京城里,或许差上两个街区,距离地铁的距离相差一公里,价格可能至少会有 100 元以上的差价。但来上海的数次经历里,我很难找到。也因此,后来我就索性不刻意找了,只挑离我办事儿最近的,反正价格都相差无几,交通便利程度看上去也都相差不多。

晚上,表哥总时不时地跟我说,要不然来上海定居吧,干嘛非得在北京呆着呢?

回想起来,才觉得,有很多时候,机缘就是在无意之间错过的。如果 2021 年的一月份,我没有放弃某个工作机会的话,上海我可能真的就义无反顾地来了,我的生活场景,大概率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按照平行宇宙理论,当你在某个时间节点出现了不同的选择,并因此而犹豫的时候,就已然分裂出来了一个新的平行宇宙,在那个世界里,另一个一彡选择了来到上海,进入到另一家知名外企,重新开始了一段新的白领生活,继续在电子和供应链领域不断深耕,然后可能成为了一名供应链领域的大佬,也说不定。只是很可惜,同一个宇宙里,我只能有机会经历一个人生。这时候,我莫名想成为蜘蛛侠电影中的主角,可以穿梭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间,去观察或体验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它们或好或坏,都是另一种妙不可言的因缘际会。只不过,没经历过的,总是更想要的。

对于一个城市的感受,更多的来自于人。这三日里,我还将见到更多的老友们,有些年年见,有些十多年未曾联系过。我想,他们都会再次成为上海“拼图”里的某一块,共同帮我拼凑出我对于上海的真实印象。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