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这个时候,订阅《读库》新一年阅读计划的时候,联合订阅了另一套小说类的杂志和 Mook,这一套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叫做《收获》。很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收到了五本双月刊中篇卷,三本季度长篇卷中,真实打开又有阅读的内容,其实非常少。我的“借口”是,它们家的书做的太大了,不易携带在地铁通勤中阅读,而自己在家中读书的时间安排得又不多,如是而已。
翻一翻豆瓣,你会发现,《收获》的口碑一直也都是不错的水平。最近在看电视剧《小巷人家》,这才知道,原来《收获》是一个“老字号”品牌,在当年书籍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里,它就已然是佼佼者了。
「收获」这个名字,起得特别好,可能正像这个杂志还依然受当下人们喜欢与推崇一样,这也是历经几十年之后的一种“收获”,也是一种「长期主义」和「长青主义」的躬身实践。
为什么会突然想到《收获》这本杂志,以及“收获”这个词?
我想,这跟我这几年的职业选择,其实是暗暗相合的。在保险这个行业,起起伏伏,四年有余,说时间长,在这个行业的超长“工龄”里,显然我还只是个“幼儿园小朋友”,但若说短,跟这个行业一年新人流失率超过 70% 相比,我又是一个算是有一点资历的老同志。
干保险不容易,虽然我总是跟家里报喜不报忧,但这个过程当中,酸甜苦辣咸鲜香,哪一个味道都没有落下。我最近总跟人分享,我的保险职业经历,是以年为时间维度的变化——我很谨慎用「蜕变」这个词,因为不是所有的变化都一定是进步。每一年,在认知程度上,在保险理念上,在客群拓展和维护上,在自我的处事方式上,在应对挫折后的心态上,都不一样。它们同时夹杂在自己生活里的诸般高光与困境中,层层叠叠,既有高潮迭起的部分,也有连续低谷的时刻。当然,现在回看,会发现,归根到底还是心态的问题,而非方法的阻碍。所以,如果真说有一个维度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蜕变」的话,也是根儿上的心态,发生了许多的转变。
心态这个词,是一个最实的表达,却也是一个最虚的词汇,因为它有太多模糊的边界,我们无法准确定义它,也很难精准地表达它。它的“虚”之处还在于,心态的转变,会带动身边“场”的调节和变化。你的所有的状态、态度以及表达,都直接受控于心态本身,也因此,当你的状态、态度和表达上变得直接、果敢、真挚的时候,相关联的一切事物与人情,都会瞬间“化”开。随即而来的,便是出乎意料更加顺遂的结果。
结果自然是耕耘数载的另一种形式上的转化,直接而言,便是工作当中的业绩,以及努力背后所获得的收入,这自然是最为直接的「收获」。而我以为,其实最大的收获,反倒不是结果层面的东西,而是那个在根儿上驱动自己的“能量源”,或者说,是「心态」本身。因为如果不曾经历过这已然数不清的无数次的打击、挫败、消沉,自己心态上的坦然、平和与韧性,不一定会这么早得被磨砺出来。
今天终于提交了晋升申请,保险事业的这条路径上,算是终于缓慢地有了一个小的进阶,但这个节点的转折,实际上是很快速的一种结果,而且也在过程当中不断收到更多的意料之外的收获。这个过程不算快,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之慢,慢到很多人到“不理解”的程度。这很多人里,有局外人,也有局内人,有的人对我有所期待,有的人对我有所评判,大家各自面对着他们眼中的我,对于“晋升之慢”这件事发表着他们的观点。但其实,我心态上更加厚实的一种变化是,我似乎不太在意大家对于我晋升这件事情的左右看法,我甚至在内心深处,也不认为慢这件事情是低价值无意义的。恰恰相反,凡事都有机缘,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只有时机都对的时候,你做的这件事情才会像齿轮一样,带动更多的转变,推动更多的结果。所以,它非常恰当,早来几个月或晚来几个月,都不是最佳的那个答案。
所以,我相当之感恩过去四年里的我自己,无论他遇到什么、做了什么、错了什么,他都没有倒下,他或许曾经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但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更加“皮实”的自己,也或许成就了最契合自己向前走的步调。这一切经历,虽然如过往烟云,但它们之于我当下所收获到的一切而言,非常重要。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