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种「奉献」

原创

说「奉献」,这个词过于大了,但坦率讲,用英文我可能能找出来一个合适的词,contribution 这个词就很贴切,但换到中文的语境里,说「贡献」少了一些主观的情感色彩,多是一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用「奉献」又觉得得是那种“舍身取义”的壮举才配用它。但我们就暂且这么论,但首要要说明的是,我只是想表达一种自我意识层面的“利他”性,但“利他”二字过于冰冷。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类特质,简单讲,就是并不求所谓回报,来为跟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甚至是亲友关系都算不上的人,做一些什么。而这个「什么」,其实是有很大的成本的,既包括金钱上的或物质上的,也包括时间上的,甚至还包括精神上的。

而我同样觉得,这样的人类特质,又显得很奇怪。我依然认为,人性本能里,对于一件事情,一定是有所「求」的,只不过,在「奉献」这个维度上,「求」不一定是直接意义上的物质的回报或者情感的回报,它大概率是更高维度的精神层面或者思想层面的回报。我浅浅品了品这一次大同团建的细节当中,我自己的付出初衷,大概是有两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个层面来自于责任的兑现。这次活动,是由我发起提议,由我主导的组织,也是由我牵头了执行,所以在整个项目——它当然也是项目——的运作过程当中,我要尽最大可能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并完结。尽管游玩本身是轻松的,但“管理”环节却并不轻松,因为在自我的评判标准里,既要玩儿得尽兴、又要玩儿得有意趣,还得吃得有特色且不虚此行。虽然大同在我的行动指南里,是“驾轻就熟”的内容,但当这个团队不止于一两个人,而是“携家带口”的一大帮的时候,要思虑的东西,就会很细节。总之,从周五晚上集合出发,到今天夜里把所有的朋友送到家为止,在责任的兑现这个层面,我想我完成得足够好了。「完成」就是我在这项既不盈利也无情感回报的事情的第一层的「求」。

第二个层面来自于一种“别人觉得开心”的正反馈。我们组织团建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团队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因为玩儿得开心尽兴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所以,开心是一切预期得以成立的最大前提。所以,它成为了我的另一个「求」,而当大家的快乐逐渐显现的时候,我获得的是一种别样的满足感。它是一种认可,但不止于认可,甚至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表达任何认可的言语,你只要是真的尽兴与快乐,就足够好了。我想,在这一层面上,尽管我做的事情并不大,但也足以让我跟那些真的称得上是「奉献」的人们,产生了精神与思想层面的「共鸣」。我突然明白,这一种「共鸣」来自于“影响”本身。你做的某一件无私的事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些人,本身就是一件极酷的事儿。所以,虽然十一点到家的时候,我跟虚脱了似的,但我一样也觉得很快乐。它不同于平日里的那些凭借于娱乐、美食或运动的快乐,请容我说一嘴,这种快乐很高级,也很绵长。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不妨回想一下,它在你的生活里创造出的,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感受?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