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理性交锋

原创

《交锋》by ChatGPT
《交锋》by ChatGPT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很多人忌讳别人“狭隘”地给自己贴的许多“标签”的时候,另一种现象又很明确,自己往往也会会给自己贴上一些自认为无比恰当的“标签”。我想,这可能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双标」,不承认你说的是对的,只在乎我自己的评判。

理性与感性,是一对既相对又融合的特质。也是绝大多数人在“标签”自己或他人最常用的一对词。虽然我们总说它们俩分不开,但现实当中,每一个人在表层上都会更加侧重表现自己其中的某一个侧面。

以前总听其他朋友聊起,什么样的星座的人、什么样的性格的人、什么样的特质的人,是自己擅长搞定或者难以搞定的,那时我并不以为然。这跟自己的“傲气”和当时的职业属性与行业地位,有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我并不那么在意别人的观点是积极或消极,我只在乎自己是否坚持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在我的世界里,ego 是无限大的,以至于我不认为自己需要去搞定什么人;即便再需要依赖于其他人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当中,我秉持着的,也是真诚为先。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所以积累了一些还不错的人脉关系。

直到干了销售这一行才慢慢体会到,其实人是需要「搞定」的。「搞定」的意义,不只在于一单销售的成交,也在于一种「认可」和「同意」,还在于「信赖」和「能听进话」。但实际上,当两个人真正脱离开职场的利益关系,只是依托于赤裸裸的社会关系而交往时,想要像以往在职场领域「搞定」所有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时间一长,遇到的人一多,就不免发觉,每个人既有长处,便有短板,你既无法让所有人都舒服,也无法让所有的人都认可你在他们生命当中的价值。

虽然销售的法则里,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成单的机会,但或许在心态之上,要去放过那些让自己置于艰难的处境里,却依然无法搞定的人对自己的影响。人要做一些适当困难的事儿,但没必要给本就不易的生活增添太多自己可控的人为的困境,比如说,去挑战你自己能力范围内大概率搞不定的人。对我来说,是那些极度感性和情绪化的朋友,对另一些朋友来说,是另一类只在理性世界徘徊的人们。

这两周在陪新人小伙伴拜访她的客户,我被“分配”到的这一些,其实都属于思辨能力很强的人,你说一句话,他就能至少 100% 接收到你的信息,甚至自己还有有所推演。不得不说,这一种“分配”本身非常之准确。我细细回想,如果硬要给我的保险客户们做一个类别上的划分的话,就是他们都属于至少在表层上理性远远大于感性的人,尤其在决策的过程当中。所以,逻辑性相对强,思考力更加活跃的人们,便是我自己可能更加擅长的「搞定」的人群,我既容易从他们身上获得快速的反馈,我也能从与之交流当中快速且准确地输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这个过程,特别像是一种奥运比赛项目——「击剑」。虽然「击剑」的对抗性看似很强,但其实彼此双方你来我往、势均力敌,在相互试探当中,找到属于彼此共同的语言。如果问什么样的交流是快乐的,这种交流一定是对我来说最爽利、最快乐的那一种。

但对应的,另一类人群,是我始终攻克不了的难题。就用我朋友的话说,就算她把有现成需求的这样的客户摆在我面前,我都无法把她们签下来——请允许我用“她”,因为目前我遇到过的这一类人群,都是女士。归根到底,是我自己很难在感性上,与她们形成一致的共鸣,就像我对她们的理解,与她们当下的感受,总有偏差。包括我自己也并不能处理情绪释放时的各种状况。但有意思的是,我另一个朋友就非常擅长与这类人群打交道,她们的同理心更加同频。

如果只是从销售的角度而言,其实第二类是更加容易出单甚至是出大单的。我以前分享过一个观点,对于一个人而言,在决策上,所有的理性分析都抵不过一时的情绪冲动。想让理性偏上的人做冲动决定的难度,远远大于本就感性的人在决策时的行动力。所以,我选择的是一条更加困难的道路,但好在交锋之时的乐趣更多,我其实收获的不止于金钱本身。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