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不一

原创

《咖啡中的活力》by ChatGPT
《咖啡中的活力》by ChatGPT

先来一个善意的提醒,工作不能积压,不然最后不得不面对的,是被挤压和侵占的宝贵的时间,比如说,一个月的播客量要在一周之内录完,比如说,这周。

今天是本周第二期播客的录制日,也是久违的自己不得不顶上主播而非技术支持的新一期。于是困顿显著的我,在录制之前,正午时分,点了一个大杯的星巴克,聊以唤醒午餐后即将步入混沌状态之中的我。这一期的嘉宾里,有一个关键词「丁克」,其实也是我许久以来一直想要跟更多人探讨的话题。所以,脑子不能宕机,得开启到马力足足的状态,才能真的碰撞出来更多的内容。

但其实,我这几个月里,几乎已经戒掉了咖啡。如果必须得喝,也一定是减量浓缩或者选择低因。我在数月前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醉”咖啡因的经历,自那以后,我对于咖啡略显恐惧,「醉」的感受是一方面,我更担心的是它对于我心脏本身的影响,因为“突突突”的感受,既不是一种舒适的感受,也会带来一些心理暗示,总会引导自己往更加不好的方向去联想。所以,一个重度咖啡爱好者,不得不戒掉咖啡,便是源自于此。

也因此,不到不得已的程度,咖啡是不会登上历史舞台的。

当然,实践证明,这一大杯馥芮白,的确发挥出了它应当具有的醒神的作用,非常之明显。本来还处在一个迷瞪的阶段,一下子便像是开启了另外一个开关,思绪和话匣子,竟然止不住地运转了起来。它对我的思考、表达与应答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在录制播客期间,因为脑子的运转,让我也无暇多顾及其他的感受。

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咖啡因对我的作用,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对于心脏的影响,在播客结束之时,借助于 Stresswatch APP 的提示,终于又让我回到了现实感受里,那个“突突突”的感受又一次出现了。如果你对于这种感受很陌生,那请你联想一个你极度紧张的场景,比如说马上要上台演讲或者表演之时,自己紧张难耐的感受,这两种感受在体感上是类似的。只不过,喝咖啡时的“突突突”更像是心脏自发地一种行为,而不是应激后的一种表现。

这种“突突突”的感受一直持续到现在,才渐渐平复了下来。在这样的状态里,你可千万不能生气或愤怒,因为一切带来紧张的情绪,都会加重心跳此时的“活力”。但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跳状态,你也能切实感受到这其中的不适感。当然,这个状态里的你,又会不自觉地,容易被一些事情或人所“激怒”,情绪总会因为一些事情,“一点就着”。所以,我想,易怒之人的心跳一定比常人要快,没有科学依据,但可以大胆猜测。

那一刹,我突然有一种感悟,我发现,脑与心,你很难同时拥有最佳的状态,它们俩似乎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联。你希望脑子进入到一种高效运转之中,大概率会加重心脏的负荷,这跟脑子运转所带来的「压力感」有很大的关系。但当你只关注于内心的平和的时候,脑子也容易陷入到一种相对休眠的状况里。最健康和有效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在二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

延伸出来的另一种观察,来自于我们今天在播客里讨论的另一个话题「理性与感性」。大脑代表「理性」的话,心脏代表的就是「感性」了。理性与感性也是相融且不可分割的对立两面,你极度理性的时候,感性会被压制到最低点;而当你情绪或情感上头的时候,理智往往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它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是此消彼长,寻找平衡,但难以在同一个事件当中兼得。

你或许会觉得,这样讨论的意义是什么?我以为,是一种刻意练习的自察,也是一种刻意练习的自我调整。因为,极端的选择,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都不是最优解,你一旦选择了天平的一端,便意味着你一定在这个环境的某个角落里,近乎完全地失去另外一端。脑和心,是身体维度的;理性与感性是精神维度的。它们所彰显的意义,辩证而统一。但无论如何,身体与精神都是自己的,健康是第一要义,那些让自己变得不健康的人与事,都应当“靠边站”。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