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得感」的转移

原创

《配得》by ChatGPT
《配得》by ChatGPT

曾经我们试图组织了一次交友局,便提前模拟了一下破冰环节,期望尝试在这一环节设置一个机制,即每个人用一句话来介绍自己的星座,让别人来猜。轮到某个狮子座的小伙伴的时候,她形容道:

“我这个星座的特点就是,今天你们跟我坐在一起,是你们的荣幸(给你们脸了😜)~”

当时,玩笑话听听就过,直到最近才有了更新的感悟,不直接与星座相关,只是觉得狮子座们的这个心态,很值得人玩味儿和学习。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今天,当我跟同事在公司里帮他复盘他现在工作的困局时,我突然发现,我们在自我的工作里,总是不自觉陷入到一个误区里。比方说,作为销售者的我们,会不自觉降低自己的姿态,企图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迎合客户或者准客户们的实际诉求。这个过程里,绝大多数人的感受里,「卑微」是一种常态。但「卑微」之处来自于哪里,是一件值得琢磨地事情。我以一个自我观察者的心态来论,或许来自于销售过程里对自我的不笃定和不自信。

在其他的工种里,你交付什么样的东西,便能换取怎样的薪资回报。但销售的工种当中,同样的一单业绩,有的时候立竿见影,有的时候真的是持久战。尽管总体而言,销售是世上最难的工作之一,但很多人不免产生一种“心虚感”。初接触的时候唯唯诺诺,接触过程中犹犹豫豫,客户签单的时候还觉得不好意思。最后的感觉便成了,当客户允诺下一步行动的时候,反倒给人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往往是:“这就同意了?”

你其实并不完全知道,推动客户决策到下一步的真实动因是什么,也不免会自我怀疑,是自己的谈判能力和技巧真的纯熟不已,还是客户在乞怜自己。但只要生出自我怀疑的种子,便意味着,在自我的心里,天然有一种「不配得感」。我们对于自我的评判当中,和客户之间的天平始终是倾斜的,不平等或不平衡的。成功的时候如此,不成功的时候更是这样。即便我们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足够充分的资料与方案,现场表现也可圈可点,但只要这个交易关系没有顺利达成,而你对于销售结果又有更高的预期的时候,一定有人更会想,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以至于“配不上”客户,“不值得”成为客户的选择。

内耗,是非常多的朋友都会有的现状。尽管我们所有旁观者都在劝慰,不要内耗,但当局者的谜题却是不知如何摆脱。

我只能说,我经历的这一种改变,跟狮子座的心态特点很类似,或者说我潜意识里一直在学习和练习着这样的心态处理方式。尤其当我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已经足够多、足够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或回应的时候,我会暗自给自己预先做一个心理辅导:“TA 没有选择,是 TA 没眼光,是 TA 的损失”/“不是我不配,是 TA 不配”。

这种心理暗示很有用,一方面是对自我的一种复盘,自己究竟有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来做这样一件事,另一方面,是将矛盾转移出去而不是停留在自己这里。这样做的机制本身,其实也不会对任何人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但对于自我评判而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认可和自我激励,它的正向作用远远大于可能产生的负向作用。但还是那句话,前提是你要做的足够好,不愧于自己。

当一个人的心态足够稳定的时候,你就不会真的在意外界的情绪干扰,而更加在乎自己内心里的感受。我比一切更重要,不配的是他们,而我配得所有的一切。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