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漫游记

原创

《奇幻图书馆》by ChatGPT
《奇幻图书馆》by ChatGPT

北京城市图书馆,是我提到过数次的一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但我也曾经提到过,「图书馆」在我的定义里有着很模糊的概念。单纯看这三个字,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藏书与阅读的地方。它能帮助人们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几乎为 0——获得你想要拥有的信息与知识资源。然而,我却很少在图书馆里看书,即便是读书,我也极少会读图书馆里的书。直到那一天读完《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之后,我才第一回,尝试去正视图书馆对于普通民众的真实意义与价值:图书馆是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知识传播的公共媒介

「开智」对于任何一个主权、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新知的获得、知识的普及,换来的是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从而通过文化途径,扭转农耕文明、封建文明所留下来的那些难解的社会话题。所谓「高维打低维」,在社会学意义上便是如此。我也第一次明确了,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那个教诲,「学好文化改变命运」,于己而言是一个多么狭隘的注解。普世的「开智」,所改变的不一定是个体命运维度的脱贫致富,而是整个社会面、民族面的进步和创新。它太有意义了。

然而回想到文出我对于图书馆使用上的,甚至可以拓展到更普遍的人们的使用现象是,「图书」往往不是我看喜欢去图书馆的原因,而是「第三空间」的获得。大家在这里工作、自习、备考或者就是简单的娱乐,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图书馆更好的了。在这里,你不用花一分钱,连喝水上厕所都是免费的,还能拥有比咖啡馆更加安静的环境。偶尔,图书馆中会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或是儿童娱乐活动,这才是它吸引着人们光顾的最大原因。我所印象深刻的点是,无论是在校办的图书馆还是社会化的公立图书馆,如果你不够早,你预约时手慢,你永远占不到一张写字台。所以,常常能在图书馆里看到的现象是,真正来这里读书的人,只能坐在书架旁、角落里的地上——当然,这也是曾经我在首都图书馆的体验——偌大的场所里,容不下自己单一的一个身影。

另一个不在图书馆读馆藏书的缘由,也是素秋老师在上述的书中所阐述的现状,一方面是馆藏图书的局限性,这个跟公办性质以及“体制”有很大关系,许许多多的在各种榜单里的畅销书,你不见得能在一个馆里全部找到。以我今天为例,我梳理出来了我的书单里,那些还没有购买但已经蠢蠢欲动许久的纸质书,挨个在城市图书馆的系统里搜索,将近 20 本书的书单里,能在系统里检索到的只有 8 本,其中 5 本属于馆藏“终身阅读”书架上的书目,这意味着这些书在馆里属于“绝版”书,不可外借,剩余 3 本馆藏的复本各只有 2 本,总计 6 本书里 5 本已借出,只剩下 1 本,最后在我“绕圈跑”的过程中收入囊中,借回家。但其实,它不是我最最想看的那几本。本来我很庆幸,因为在刚开始搜索时,我能搜到不少书目,我还想,之前我对于素秋老师的观点的认同,放在城市图书馆里,显得偏颇了。但查询完所有之后,才发现,可能「馆配书」这件事情,在哪一个公立图书馆里都司空见惯吧。

而第二方面,不能完全意义上说是馆藏的问题,那就是书的「折旧」问题,我是一个稍稍有阅读洁癖地人,折旧太过,会影响我自己的阅读体验。而那些放在「终身阅读」书架上的“绝版书”,无一例外,都很破旧,一些书甚至能看出来有过大的修复。但很有意思的是,我所搜到的那 5 本书,没有一本是早年出版之后停止出版了的真正意义上的“绝版书”。你去购物网站看一看,同一出版社、同一作者、同一译者的书,一直都在再版当中。所以,这个现象不完全是图书馆的问题,可它最后却又被演变成了图书馆的选书与采购的问题。

所以,最后的结论依然是,我想要读到那些我想读的纸质书的唯一办法,还是自买。也因此,至少对我而言,图书馆能发挥的作用,依然还是「第三空间」的作用。在「第三空间」的维度上,北京城市图书馆是我去过的图书馆里的最佳,没有之一。只是很可惜,咱太过于关注于「面子」的东西——甚至新的地铁线路还会在这里停留一站,而忽略了图书馆的内在本质,要为更广大的普通民众和读者服务。至少,各大榜单里的优秀书籍,这么大的图书馆无论如何应当覆盖其中的 80% 才说得过去。

因为素秋老师的书,我对于图书馆的期待或者说是要求,反而提升了上来,因为书在图书馆中的价值应当被体现。自己买书,一定会有容量的上限,它受制于家中的空间的局限,也约束于不断高企的买书预算。只有图书馆这一条途径,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以更低的空间和金钱成本,读到自己想要读到的书。就像今天的我,在刚开始搜索图书时的惊喜感一样,如果我的书单里待读书目,全可以在这里借阅到的话,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