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之后,我又追上了新一季的《令人心动的 offer》。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第二回在我的文章里提及这个综艺,而上一回的时候,还在疫情未彻底解封之时,那时,是另外一种力量。
如果说这部电视剧和这个综艺之间,一定有什么共通性的话,用一个很“中二”的词来形容,那就是「热血」。它们似乎都拥有能够唤起你内心深处,对于某一件事情的根本性的渴望的能力,而这种渴望仿佛能够点燃一个人的生命那般,澎湃而有力量。《山花烂漫时》讲的不是教育,而是改变命运的动机;《offer》突出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对事业本源上的热爱。它们都有一个支撑点,扎根到土壤里,不断向上生长。这一份力量,本就让人动容。我想,对于我们这一些观众而言,看这样一部电视剧或综艺的最大启迪,是回到生命能量最初的那个原点,寻找到那个最让你「热血」的东西,那才是赋予你生命的最大意义的起点。而混迹社会多年之后的我们,早已因为社会的教条约束和职场琐事的消耗,忘却了我们人生的起点在哪里。起点的落脚之处,往往代表着我们对于生命终点的目标预期。而忘却本身,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已经完全脱离开了原先我们期望着的前往目标终点的那条路径。抑或更加悲观地说,我们的人生,已经失去了目标可言。
所以,这样的两部“作品”本身,对于当下社会的中青年而言,是有着绝对的价值和意义的。总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失去信仰的一代。某种意义上,我们并不相信任何人或任何事情,于是我们只得在极度的谨慎当中龃龉前行。但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信仰本身,最终归根到底的相信,是对自己的。它既是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的自信,也是对自我所执能力的自信,还是对目标达成的笃定感的自信。那一个对外的信仰标识,它只是一个“像”,而“像”的背后,象征着的,是对自我的期待、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自我的认可。所以,失去信仰,便意味着失去了对自己的期待、评价以及认可。这可能才是最要命的那一个。
然而,所有的事物叠加时间的魔法,便呈现出周期反复的局面。经济上如此,社会上更加如此,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选择上,可能更加具象。以“信仰”举例,或许更加贴切不过了。只不过,这新一代人的信仰,或许直接聚焦在了自己的身上,而我以为,这其中最突显的,就是「热爱」二字。我很难讲,这是否是社会规训之后的「副产品」,所谓物极必反,只有经历一头的极端,才会孕育出另一种不一样的事物出来。「热爱」本身不是新鲜玩意儿,但不得不说,它在以我的年龄为中心的 85 后、90 后当中,是断层一般的缺失。这是我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所赋予我们的特殊性。个性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不具备的品质,大家更多的是在同一种规训下,身处相同的社会竞争环境里,同步经历了互联网科技大变迁的历史变革时期,但普遍没有享受到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对于个体而言更加有效的物质激励。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更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的一代人。个性的缺乏带来的是人人相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你甚至可以想象得到,绝大多数的人对于一件事情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所以,意识觉醒,通常是指代我们这一代人的。它为什么那么值得探讨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在“觉醒”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空前的矛盾与艰难处境。
所以,有一天,当你看过影视当中的人物所过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所做的选择时,你总会不自觉地将他们映射在自己的身上,就像我今日又一次灵魂拷问自己,「我的热爱是什么」。然而,最为胶着、最让人难受、最为矛盾的,就是类似这样的,想要觉醒却并不知道如何觉醒的过程。
「热爱」这件事情,非常有魅力。我甚至认为,「热爱」本身能解决一个人在人世间所面对的所有难题,因为它本身自带能量、自带驱动力。而「热爱」给予一个人的最大正反馈,是从结果上反向推导出的一条正向能量法则,它会让自己觉得,“幸运女神”站在了自己身旁。常言说,越努力越幸运,我却觉得,「越热爱越幸运」是更高阶的定律,无论是哲学或心理意义上的,或是行动与实践意义上的。所以,换个角度而言,当一个人总是显得不那么幸运的时候,或许可以归纳出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在 TA 的身上,或许「热爱」二字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出现过。
如果说,努力是一种行为表现的话,热爱是努力最佳的理论支撑,它让“努力”一词变得有血有肉。努力,不再是一个只有“力道”没有“色彩”的孤独表现,它成为了一条成就自我人生价值的阳光大道。热爱,不光能让自己的人生“聚焦”,或许还能最大化地成就人生所想和人生所盼。单一的人,无法成为一台“永动机”,但热爱,可以给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持续向前的能量。人生的不断向前,不就是一种最现实的例证,来证明“幸运”在我们人生中的不断显现吗?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