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日中的写作能量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不只在于能量值上的不同,甚至于性质本身都有可能截然相反。
常读我公众号的朋友们,大致能发现,我的成文题材或叙述风格,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偏生活化叙述类的,它们多数来自于亲身的经历或是日常的见闻,另一类是分析或是评论类的,它们往往是基于某一件事情所衍生出来的背后的思索过程。
二者成文的背景,往往也不一样。前者常常是深入到生活场景当中后的感受上的观察,既有旁观者视角的,也有自观视角的,我只叙述,不评价。这一类的文字,往往诞生在非工作时间中相对闲散的心态里。后者往往受启发于一些日常见闻或是社会事件,脑细胞会不由自主地朝纵向或横向进行延伸,最终形成一种或许不成熟、或许片面的观点。这一类的文字里,分析的过程与评论的内容往往占据了更大的篇幅。我写作这一类文章的状态,其实很割裂,不是在工作状态中,就是在睡前的困倦里。工作状态容易理解,昏睡的状态下,或许是寄希望于将脑中的这一点能量榨干耗尽,直接进入梦乡。这算是另一种极其有效且绝佳的催眠方式吧。
让我出现一些自我困惑的时机是,我今天中午饭后在会场周围遛弯儿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滴滴司机的形象,我又联想到每次早上去家门口的麦当劳吃早饭时,总能遇到的另一个拄着拐棍去吃饭的七十多岁大妈的形象,那会我想,我要以这两个人为原型,写一篇关于「小人物」的文章。一日工作完结之后,回到家做了饭,看了会电视之后,想着在睡前把这个故事讲完,却发现,此刻我的状态,丝毫提不起像中午那般的好奇心与兴致。此刻的我,似乎只接受理智思考上的脑糖原消耗,而抵触其他一切可能会引发情绪起伏波动的事情。也就是说,我的身体和大脑在同一种反馈机制下运作。我突然发现,其实,自己的身体是最了解自己的。感性上或者情绪上的波动,无论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怠慢的,都会连带迎来思绪上的再次运转,从而引导到不得入睡甚至于失眠的境地里。这种「消耗」像是多米诺骨牌,触发的机关太多,连带的效应太广,不一定会招来怎样的事情。这种情况,在我的日常里不多见,但时不时总会发生那么一回。可能每一次,对于身体的伤害而言,都太过于深刻了吧,于是,这样一种反馈机制,便被促成了。
这种模式,对我来说,是一种意识与行动上的偏差。因为理性的角度上看,睡前的这个状态恰恰应该是最为闲暇的一段时光,状态上和心态上也往往是最为放松的阶段。可以说,它最适合于那些本来就不太耗费脑子的事情。但我的模式,恰恰相对,堪称错位。
有时候,不得不慨叹于世间万物的自发性,包括我们的这具躯壳。你很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但你就是知道,总有很多不起眼却重要的事情,在自发形成、发展又消匿。你真的能抓住其中的规律吗?不见得。但真要说,有什么必然,大概也只能说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反馈。
道法里讲,顺其自然。一切无法概括的、无法阻挡的、无法改变的事物,最终都得归于自然之法当中。管它最后开出啥样的花、长出怎样的果,顺应自然之法的意味当中,蕴藏着让自己人生更加可以活得更加舒适的根本法则。当然,它与物质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这便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启示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