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型人格

原创

《A 型人格与 B 型人格》by ChatGPT
《A 型人格与 B 型人格》by ChatGPT

MBTI 16 型人格是当下最火的一类心理学相关的人格测定,对于 MBTI 无论是从官方的层面还是人们私下的分析,在我看来判断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观。近来很有意思,我连续在两个地方听到了听到或看到关于「A 型人格」和「B 型人格」的探讨,其中之一是在一次访谈里,访谈者犹疑地在对嘉宾做判断。

很多事情,听到第一次还好,不一定能掀起什么样的波澜,但听到第二回的时候,好奇心就会涌现出来,究竟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此时,谷歌搜索派上了用场。我并不确定在这种 A 型和 B 型分类体系里,究竟有几种,于是我便挨个搜了过去。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医学人格分类体系,最初只有 A 与 B 做对照组,A 与 B 没有明确的含义,只是一种标签化的描述,它的假说来自于两位心脏病专家迈耶·弗里德曼 (Meyer Friedman) 和 雷·罗森曼(Ray Rosenman)合著的《A 型行为与你的心脏》。其中指出:

冠心病在美国的发病与病人的行为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他们将一类表现欲和竞争性很强、急躁、缺乏耐心、对时间有紧迫感的人群定位“A型性格”;与其相反的是“B型性格”。他们从两类人群中发现,A型性格的患者患有冠心病的数量比B型要多两倍。他们发现情绪与特殊疾病的关系。[1]

我以为,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类似于 MBTI 的测评,但没想到,它有它真实的医学指导意义,而这个指导意义,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这个理论在 1959 年提出,在此之后,关于 A 型人格的医学研究,成为了心脏病学领域里一个重要的内容。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警钟,原因不言而喻。我想当你看到上述的定义的时候,或许也在分辨,我们自己究竟是 A 更多还是 B 更多,以及如何来测定自己的人格方向。在我想要搜索更多关于 A 型人格的更多内容——尤其是想看看有没有像 MBTI 那样的测试题——搜索框当中,给我推来了相近词条,词条里的内容扩展到了「C 型人格」与「D 型人格」。所以,我一口气都查了一个遍。给大家一个结论,「C 型人格」与「D 型人格」的定义,与「A 型人格」和「B 型人格」没有必然的关联,那么定义的原因,是因为,这两种新的人格的研究逻辑,与 A 和 B 是相同的,它们一样在探讨,什么样的人格与对应的疾病有更大的相关性。

「C 型人格」代表的是「癌症(Cancer) 型人格」,「D 型人格」 代表的是「忧虑(Distressed)型人格」:

C型人格:国际上有一些研究癌症与性格关系的科学家,把易患癌症的性格归为C型性格(与A型性格和B型性格相对应),被称之为“癌症性格”。这类人内心冲突大,情绪压抑,抑制烦恼,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但内心却又极不服气。这类人常常给人以不急不躁的印象,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与人保持表面和谐,但是其内心却悲观失望,矛盾而痛苦。如果这种矛盾情绪经常出现,就可能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导致癌症的发生。[2]

D型人格是医学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定义为对消极情绪(如担忧、易怒、沮丧)和社交抑制(如沉默寡言和缺乏自信)的共同倾向。[3]

可能你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的我竟然在“汇编”一篇科普文。但我其实很想跟你聊聊,这其中的缘由。

我想,人的一生的阶段划分里,30-45 岁一定是一段很重要的时期,也是我个人认为,人生压力积聚的一个关键阶段,我给它的定义是「承压期」。这种压力感来自于社会与家庭的各个面向。或许在 30 岁之前或是 45 岁之后,我们一样会有不同的压力源,但能集聚在一起出现的时期,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都是 30-45 岁这个年龄段。当然,我也一点儿没例外。

然而,我是一个在很多方面“反射弧”很长的人,压力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我大概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我所有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转嫁到了身体上。我发现身体开始释放一些信号出来,比方说,三四月份里有一段时间,我出现了间歇性胸闷的情况。虽然去几家医院各种检查之后,专家们都一致给出来了“没事儿”的结论,但那一刻起,我格外关注所有与心脏相关的行为模式与心理变化。大概一个多月以后,我被推荐了一个苹果手表的 APP,叫做「StressWatch」——我曾经也写了一篇文章来介绍它——用以日常检测我身体所感受到的压力值,从而给自己以提醒,来实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或心理状态。

这一切的背后的动因,其实很简单,我害怕自己被压力逼到我不自知的绝境里,而我也的确是一个很容易让自我承压的人。这在很年轻的二十多岁的阶段里,或许是一件身体机能承受范围内的事情,但即便,现在我的身体机能还跟以前一样,但显然,压力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程度,跟二十多岁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某种意义上,我算是幸运的,因为我至少在当下,得到了提醒,给自己敲响了警钟。但我知道,包括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跟我处在类似的情境里,却丝毫不自知,甚至还并不在意。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或许有一系列的「标尺」可以让我们来判断,自己距离哪一边更近:

A型人格:脾气比较火爆、有闯劲、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好斗、竞争性与好胜心强;思维敏捷,爱显示自己才华;对人常存戒心,有变动不定的敌意;过分抱负和雄心壮志,过重的工作要求,对工作成就不满足;常有时间紧迫感与匆忙感;习惯做艰苦紧张的工作。难以松弛,不耐烦;进行多种思维和动作,言语节奏快;运动、走路和吃饭的节奏很快,总是试图做两件以上的事情;他们着迷于数字,似乎功是以每件事情中自己获益多少来衡量的。

B型人格:与A型性格相对应的性格。他们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因此总是比较低调;他们会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时光,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表现自己的最佳业绩水平;他们不会因为充分放松而不感到愧疚。

「A 型人格」的显著弱势在于:“失去平衡”、“缺乏耐性”、“容易焦虑”、“缺乏创意”、“威胁健康”。而研究也发现了,“尽管A型人的工作十分勤奋,但B型人常常占据组织中的高层位置。最优秀的推销员经常是A型人,但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B型人。”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去对照上述两种人格的叙述时,我们很多人的天平都会不自觉倾向到前者。就比如我的自察里,就会发现自己是符合易急躁、竞争性强、对工作成就不满足、常有时间紧迫感、习惯做艰苦紧张的工作、难以松弛、吃饭节奏很快等特质。当然,同时一些 「B 型人格」的特征我身上多少也会有,但相对而言,并不显著。那一刻,我大概就明白了,我明显是一个偏向于「A 型人格」的人。

知道了是什么,或许就该想想怎么调整,怎么做了。研究给出来的指引倒是异常简单:

  1. 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目标;
  2. 在时间安排上要预留回旋的余地;
  3. 严格划清工作与休息的界线;
  4. 培养业余爱好,增加生活情趣;
  5.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承受能力。

每一个都在「射程」范围内,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

所以,在这样一个假期里,也希望各位,真的能全身心地给自己放一个足够放松的假期。健康之下无小事。


参考资料:

[1]: A型和B型性格.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A%E5%9E%8B%E5%92%8CB%E5%9E%8B%E6%80%A7%E6%A0%BC

[2]: 医学人格分类方法:A型、B型和C型人格.搜狐. https://www.sohu.com/a/211534838_754401

[3]: Type D personality. 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ype_D_personality


附录:「A 型人格」自测题

说明:本测试共25个题目,请对每一个题目做出判断。如果该项题目反应的内容符合你的情况,请回答“是”,否则回答“否”。 (本自测题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

  1. 你说话时会刻意加重关键字的语气吗?
  2. 你吃饭和走路时都很急促吗?
  3. 你认为孩子自幼就该养成与人竞争的习惯吗?
  4. 当别人慢条斯理做事时你会感到不耐烦吗?
  5. 当别人向你解说事情时你会催他赶快说完吗?
  6. 在路上挤车或餐馆排队时你会被激怒吗?
  7. 聆听别人谈话时你会一直想你自己的问题吗?
  8. 你会一边吃饭一边写笔记或一边开车一边刮胡子吗?
  9. 你会在休假之前赶完预定的一切工作吗?
  10. 与别人闲谈时你总是提到自己关心的事吗?   -
  11. 让你停下工作休息一会儿时你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吗?
  12. 你是否觉得全心投入工作而无暇欣赏周围的美景?
  13. 你是否觉得宁可务实而不愿从事创新或改革的事?
  14. 你是否尝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
  15. 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守时?
  16. 表达意见时你是否握紧拳头以加强语气?
  17. 你是否有信心再提升你的工作绩效?
  18. 你是否觉得有些事等着你立刻去完成?
  19. 你是否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一直不满意?
  20. 你是否觉得与人竞争时非赢不可?
  21. 你是否经常打断别人的话?
  22. 看见别人迟到时你是否会生气?
  23. 用餐时你是否一吃完就立刻离席?
  24. 你是否经常有匆匆忙忙的感觉?
  25. 你是否对自己近来的表现不满意?

记分说明:以上问题答“是”的请计1分,答“否”计0分,把答“是”的分数加起来,就是你的总分。如果你的得分超过13分,你就是一个A型性格的人,你有必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改变急躁的习惯,适当放慢一点节奏;如果你的得分为20分以上,你就属于A+型性格的人,你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指导,调整你对生活和工作的认知方式,进而调整你的情绪状态,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