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太原的旅人

原创

《晋祠·圣母殿》by 一彡
《晋祠·圣母殿》by 一彡

虽然从小在太原长大,但太原的许多地方,我几乎从未涉足。本地人民极少踏上本地的名胜之地,一则不愿意在人山人海中缓步前行,二则大家总不那么屑于去一个旅游之地,总觉得那是外地游客的天堂,三则会总想着,反正就在家门口,这辈子总有机会去的。但事实证明,如果你不刻意前往,可能这一生都不一定会去上一趟。听上去略显“耸人听闻”,但我想,这是绝大多数“本地人”的“通病”。当然,这并不限于山西人或是太原人。

晋祠,我并不是第一回来。家里的相册能证明,我在两岁的时候来过一回,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又来过一回,一次是 33 年前,一次是 24 年前。听老妈说,我两岁的时候,不老泉的泉水还翻涌得厉害,我却记得,我十一二岁得时候,不老泉几近干涸。今天的不老泉中,显然蕴藏着极强的涌动的“内力”,但我不知,这里面是否有科技的“助力”。

虽然不是第一回来,但我对于晋祠的印象几乎荡然无存。我只记得,二十多年前来的时候,圣母殿在维护,所有的门窗紧闭,看不到内里的所有雕像。那时,有导游说,这个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支撑它的所有木立柱都在殿外,殿内没有一根承重的柱子,而是殿内的雕像长期风化和氧化,不得不进行维护。但经历一千多年风霜雨雪的它,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却难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阻止它走进更沧桑的岁月当中。我想,总有那么一日,它们终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所以,能早一天目睹它们的真容,总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昨日的天气,寒风凛冽,阻挡了许多游人的脚步,今日秋高气爽,用来游览,堪称绝佳。但在国庆长假里,来晋祠和天龙山,一定不是个本地人会做的选择题,除了看人,还是看人。今天的晋祠,据说接待了近 7 万名游客。《黑神话 · 悟空》游戏的风靡,短时间内带动的是全国来山西的旅游热潮,大胆猜想,未来的一两年内,或许也会带来一波全球人民的来晋热潮。有人说,你很难说清楚,晋祠始建于什么时候。这里有三千年的古树,有一千多年的唐宋建筑。历史上最出名的介绍,当属这里是李世民的起兵之地。但无论你从哪个侧写里读到或看到了晋祠,都是它在慢慢历史长河里只属于它的故事。有些可惜,但也同样值得期待的是,这里也只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总觉得,它至少应当是全国级的,也可以是世界级的。然而,它还未评上 5A。

这个国庆,对于山西的旅游景点而言,是《黑神话 · 悟空》之后的第一波假期旅游“巅峰”,它对整个山西的文旅,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从一名旅游者的角度,参与到这样的一次盛会里,我也不能很“护犊子”地说,我们做得很好。这一次的晋祠与天龙山的步履之中,我看到了很多惊喜的地方,却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两个景区在人员准备、公共交通调度、游客动线设计、游客分流等方面经验上的明显不足。尽管今日并没有看到多少国际友人,但我们在很多涉及国际化的细节上,显然相比于比方说北京的一些景点而言,差了很大一节。在指示与标语翻译的准确性上,我们需要调整的细节还有很多。

虽然天龙山与晋祠“毗邻”,但天龙山我是第一次来。尽管从晋祠出来的时候,距离开往天龙山的末班旅游公交只剩下 10 分钟,尽管工作人员一再说,上山之后的行程会紧张到不一定能赶上下山的末班巴士,但我还是带着我妈毅然决然地上了山。我的执念来自于要一睹「天龙山佛首」的真容。如果你曾经关注过 2020 年的新闻事件的话,你大概能知道,第一尊「天龙山佛首」的回归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果真要打个比方的话,「天龙山佛首」对于天龙山的价值,犹如「十二生肖兽首」对于圆明园的意义。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亲自见到过佛首的模样,没有看过天龙山石窟当中那些在历史掠夺中变得残败的雕塑石像,我大抵也无法真的感受到「佛首」回归的重要内涵。天龙山在文旅开放上,算不得多么出彩,但仅石窟与佛首就足以支撑起人们的预期。

其实今天的这一篇文字,我差点是要写我看到的「众生相」的,它们来自于人性底色当中那挥之不去的「劣根性」,而事件,就是在天龙山公交接驳区发生的毫无秩序可言的“闹剧”。某种程度上,“闹剧”的本质,不来自于游客,而来自于管理方的调度混乱,以及在规则实施上的反复摇摆。最后,天色渐暗,寒意袭来,被搁浅的数百名游客,最自私的本性的那部分,不得不在这“乱七八糟”的调度里被激发出来,从而上演了一出,连园区管理方都“置身事外观火”的“热闹”情境。最让我感慨的是,站在社会道德制高点,发出苛责之声最多的人,反倒是那些并没有排队到最后,提前得以上车的既得利益者。当我们都知道,最后能提前上来的原因,不过是园区放弃了队伍的管理,给了人以投机的契机,或许安静不言语,才是最佳的一种方式。我们这辆车上,二十余人,自觉理亏的能有多少我并不清楚,但我清楚地能听到,至少 1/3 的人在上车发车后,还不忘对一些其他的人指指点点。如果说「恶劣」,我觉得这才是「最恶劣」的一批人。我以为的「劣根性」,便在于此。

一日的好心情,在游玩的尾声,沾上了「污点」,是让我觉得最不快的。下山的一路,我总在想,什么是制约社会文明发展的“绊脚石”?或许,这就是。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