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解

原创

《解》 by ChatGPT
《解》 by ChatGPT

我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因为涉及客户的隐私,我并不便展开去说。简而言之,是我需要给我的一位客户“量身定制”一套属于她的养老规划方案。原则上来讲,这对我来说是伸手就来的事情,但我在她的这个 case 里遇到了一些疑难的点,无法得解。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 KYC (Know Your Customer 了解你的客户) 的信息太过于少,不足以让我据此来完成一个适合她的解决方案出来。但客观现实是,这个 case 留给我的时间是窘迫的,不光是在方案提报的 deadline 上,还在于每一次沟通的时间上。碎片化的沟通,在解决一件事情上是相当不可取的,但在这个 case 里,它却是我唯一的凭借。

因为这个事情我苦恼了一整天,因为我只有今天一天的时间是可以用来制定方案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个客户足够信任我,大概率我出什么样的方案,她都乐于接受,但我无法接受自己呈现出来的方案“拿不出手”这件事情。而我知道,下一次“简短”的见面过程里,我要完成的“工序”是非常多的,既需要将 KYC 的所有关键的准确信息拿到手,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准备好的方案进行适配、调整与沟通,最终匹配出相对最优的解,并与她敲定第一阶段的实现方案。而这个时间,参照以往惯例,我只有半小时。所以,该怎么在这可能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以上所有的动作,对我来讲,是极大的挑战。

百思不得解,以往的诸般“套路”无法完全适配到这一个场景当中。于是,我选择了暂时的放下,转移注意力到其他的待办事项当中去。当一件事情落地,再回想这件事情,还是没有头绪,于是又转向另一件事情。这一件事项再次完成的时候,还是没有想出更好的法子。于是,我收拾起了所有的东西,转战到了晚上与朋友相约的地点附近的咖啡店里,换了另一个环境。可以说,这一路之上,脑子里尽是这件事,丝毫涌不进来其他思绪。

这家我偶有光顾的咖啡店里,今天这个工作日的下午,竟然满是人。环顾一圈,才在一个小角落里,寻得一张小圆桌,坐了下来。正纳闷着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时,才听周围的“小朋友”(应是中传的学生)说起他们校庆的事情,我才恍然,想起走进这栋楼的大厅时,门口摆着桌子、易拉宝,桌子后是欢迎校友参加校庆的学生们。看来,校庆这个事情,是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意义和强社交属性的。怪不得旁边这桌,一个四五十岁的编剧老师,跟两个研究生一直畅聊到了晚上。

环境的嘈杂,让本来就不定的心绪,彻底选择摆烂。我拿出了那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选择先用阅读分散下自己紧绷的注意力。阅读的魅力之处,或许就在于此。半小时过去,心一下子就定了下来。遂合上了书,打开电脑,继续着未完成的其他事情。而此刻,虽然那个问题依然没有确定的解法,但一早持续到下午的焦虑感,竟一扫而空。

明天要给大团队的新人小伙伴们,培训我的“王牌”课程,竟也是养老规划的内容。这一版课程的内容,已经迭代到了第三版,也是我在这个咖啡店里完成的唯一的一项工作。重新梳理和调整内容,同时也帮我理清了一些基础的沟通脉络。而此时此刻,我已顾不上再多想三分,便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晚上,承朋友邀请,在中传礼堂的黄金 C 位,欣赏了一场中传 70 周年校庆的电影主题交响音乐会。尽是熟悉的各个经典电影的影视曲目,配合着大屏幕上的经典画面,虽然礼堂的声音效果比不上国家大剧院的专业演奏厅,但也足以让人亲临一场音乐盛宴。

很搞笑的是,我自觉自己的脑子最近进入到了一个不断“跳频”的状态里。怎么来形容呢?就像今天,当我沉浸在这 16 首经典的交响乐当中时,脑海里不断闪回的,既不是电影的内容,也不是单纯的音乐的品鉴,更不是白天所苦恼的工作难题,而是各种身临其境的记忆,比如说自己曾经的某一段狗血的感情经历,比如说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某个奇葩的人,再比如说自己最近以来的一些梦魇。这个过程里,我像是在“做梦”,它们的主题与曲子的主题完全不搭嘎。毕竟,我是在听《辛德勒名单》时回忆起当初的那段恋情的。

当音乐听罢,记忆也就关上了闸口。礼堂外,竟然毫无预兆地下起了小雨。我与朋友快步往地铁站走去。临上地铁的那一刻,我猛然明晰了这个 case 的解法:想要最高效,就得采取最返璞归真的策略和方式。在下地铁的那一刻,我在手机里记下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内容,只待明日再加个小班完善一下需要准备的方案,这个事情的通路就已然清晰。

行走,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几年前我曾经分享过,走路对于自己思考的价值与意义,当然,这也有科学依据可以参考。现在的行走,一方面是真的身体上的“行”,另一方面是在事情上不停滞的“行”。有很多时候,放一放,比埋头苦干,要管用得多。至少在今天这件事情上,是一种很有效的证明。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