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的办公楼,在王府井商圈。王府井商圈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商场,东方星天地。了解这个地方的朋友,大概知道,这个商场的“档次”——消费水平大致在什么区间里。当然,它在北京的商场里,绝对算不上最高端的那一种,但二环里的这个位置,也数得上是寸土寸金的地儿了。
从公司的办公楼下去,连接着东方星天地的那个小门,进入到的“商铺圈”,是品牌手表“圈”——没错,在这个横亘王府井到东单的超长商场里,是有业态集群的分布概念的。太高端的品牌这里不见得都有,但耳熟能详的国际与国内知名品牌,基本都有专卖店在这里,甚至我记得楼上还有一个号称北京规模最大的集合品牌手表售后中心之一。手表的店面普遍不算大,一二十个平方的样子,一个门店至少会有两名店员。这个区域联结着两栋写字楼,平日里来来往往的人不算少,尤其是早中晚三个高峰时刻。但我刻意在路过的时候,观察过这些个店铺。它们几乎不像其他的服饰店或者金店,时不时会打出一些促销活动出来,手表店的门前很难看到营销的物料。我没有长时间停留在这个区域里观察店内的往来客流,但我从这些店的门口走过也不下几百次了,可以说,这几百次里,我能在店里看到的总计的客流数量,屈指可数。于是,我不禁在想,这些手表店,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商场里存活下来的?
从两年前我们职场搬迁到这里的那一刻,我就一直有这样一种疑惑在心里不断转啊转。同样的疑问,也出现在了其他业态里,包括服饰、箱包、首饰等,当然,餐饮业除外,毕竟这个商场里近乎 1/5 的面积里,都是餐饮业态。
零售业出身的我,虽然没有直接管理过店铺的运营,但对于“坪效”还是有基本的概念的,尤其是当某一年对我们的盈利绩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制将门店的成本按坪效摊给我们的时候,那时年资尚浅的我,不得不意识到,“坪效”有多重要。当然,隔行如隔山,即便都是零售行业,不同业态、不同类目、不同属性的商品,本质虽然相似,运营方式总归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以局外人的观察者的角度,能看到很多当局者不易发现的问题,但同时,很多潜在规则,也不是我们这些门外汉能窥见半分的。
就像是我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里,解析 Wagas 这个品牌,说它其实做的不是轻食的生意,而是与商场“博弈”的生意。因为这样一个年轻化自带流量的品牌,对于一个商场而言,尤其是一个临近写字楼的商场,是保证基础客流和格调的一个必需的存在。因此商场在招商和租赁政策上,往往会给予 Wagas 很大力度的免租、折扣或补贴。我想,或许手表店铺也有着类似的功能,商场对它们的需求,不一定在客流上,更多的在于商场品牌的定位上。所以,即便这些店铺的流水一般,营收不高,但养活三两个店员,还有盈利,大概率也不成太大的问题。当然,后面这一段描述,没有实证,纯属我胡猜。
但我想,就像经典的商业案例里所描述的“麦当劳”是一家商业地产公司而非一家餐饮公司一样,很多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之下,是普通人不曾或难以挖掘到的内核的东西。商业的本质是借着一个产品的壳子,借助信息差来赚钱,但信息差的存在并不一定来自于产品本身。它借助于产品而存在,但赚钱的路子和产品可以毫无关系。这才是商业最有趣的地方。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