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喜欢上了谁

原创

F 姐对我说,说我最近的写作又提升了。我问为啥这么说,她回答说,因为现在的我多从生活细节处入手来写,她能看懂了。虽然这个写作上的变化,我并没有自我察觉,但这的确是对我最大的一种褒奖了。

意识流的东西总不显得聚焦,太宏观的东西,又容易让旁人看来“大“和”空”,生活是由一个又一个细节构成的,而细节的东西往往只需要简单的陈述,就足以能够打动人,这或许就是她所感受到的变化。虽然我并没有刻意关注,但当它被点破的时候,这样的感受,我竟然也有。

我有的时候会发现,太过于“意识流”的文字,我无法真正写到“点”上。我只是直抒胸臆地想要将自己的感受、情绪、意识、思考记述出来,但我又深知,自己在写这样类型的文章时的“力不从心”。很多时候,即便我的胸中已然酝酿出来了颇多的感慨,但写出来却是另一回事。有时候,那个卡点不在于写作这个过程里,而在于如何能够精确地表达。一旦偏移半分,便也就不是我原先想要的那个东西了。

但我还是会任由自己的大脑将所谓的意识自发组织成语言文字,即便写出来的东西,或许“不伦不类”,或许价值低微,哪怕真的是 bullshit,它也已经发挥出了它记录我自己的作用,它就有存在的意义。所以,翻看过往的文字,就像是在回忆自己曾经的经历一般。我时常会有一些奇特的感受,都是来自于复读它们的过程当中生发出的:原来,我当时的想法竟然是这样子的,而我现在是另外的一种看法。诸如此类。可以说,自己往往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但如果文字没有留存的话,启蒙这件事难有抓手。

后来,我发现,有很多时候的“意识流”叙写,某种程度上来自于真实事例的「不可说」。键盘侠谁都可以当,但在公共领域里,说出来的任何一句评述的话语,都应当为背后的准确性负责任。所以,对于很多真实的故事,当我无法把握是否可以完整书写的时候,包括我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我会选择“模糊”处理它,不光不是通过“模糊”指代的方式,甚至直接模糊掉整个事件来谈自己的感受。自然地,读者们很难真正会意。然而,你们可能很难想象的是,我,作为写作者,其实更难。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的创作“包袱”,而这就是我自己的「条条框框」。

任何一种叙事方式,在我的眼里,都是为了探索事件或人背后的那个“核心”而服务,所以最终一定是有一个落脚点或者论点的东西集成出来,浅显的写法是作者自由推论,高级的写法是仅叙述就能让读者有所结论。但无论哪一种,我的叙述当中,就已然带有了评述的色彩,我对于这一件事已经有了自己的阶段性论断。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正如今天我无法将那一个事件“和盘托出”一样,我只能通过这样一篇看似逻辑无关联的文章,将我观察到的以及由此的推论,表达出来。标题即是对我今日所想的最好的注解。仅此而已。我也希望,未来的我能多写一些可以铺开来叙写的内容,若不是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谁又喜欢这么“弯弯绕”呢?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