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姐姐中午问我,最近为什么跟打了“鸡血”一样?
我问,为啥这么说?
她说,说要干这个事儿,你竟然不吃饭,一直在这儿干。
这的确是一种变化,但它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更难以称得上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这甚至算不上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进步,反倒是另一种维度上的退行。因为,「说干就干」这件事儿,刚入职场时的我们,就已经习得这项“技能”了。而这很大程度上,受启发于团队的新伙伴。这还是在她职前培训期间,有一次,我发现,她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速度总是很迅速。后来慢慢发现,不光是这一件事情,但凡交给她一件什么事儿,她通常都会立刻执行,马上去做,毫不拖延。这是她身上,极大的一个职业优势。这一定跟她既往的业务属性和职业惯性密不可分,而在她身上,丝毫感觉不到我们常有的所谓的“内耗”。当然,一体两面的是,因为事事要求即时性,她对于时间的管理上,便显得薄弱三分。
我们这些“老油条”的职业习惯却并不一样,甚至恰恰相反。我们在时间管理上,能把各种工具使用得透透的,但也因此,很多事情,明明可以立刻做,立刻获得结果上的反馈,却偏偏非要拖到日程表的某个窗格的时间区间末尾才会去做或才能完成。所以,拖延总是我们常有的颜色。而“内耗”与“畏难”在各种容易产生负反馈的拖延事务当中,总是扮演着反向促进的角色。
我只能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而言都是如此。当我们放下所谓的心理负担或是畏难情绪,说要做的时候,立刻就去做,可能立刻就有了结果。即便结果没有即时反馈,你距离自己的 deadline 之前总还是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来等待。我只能说,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的感受非常好。凡事你发一条微信或是打一个电话,就能立刻解决的事情,请你现在马上立刻开始执行。事情的结果既不会因为你的执行迅速而变差,也不会因为你的拖延而变更好。时间余量,是培育结果最好的养分,但前提是你要立刻将种子种下。
另一颗种子,在工作以外,便是我现在在写的文章。翻看日更文章的缘起,来自于一场算命“游戏”,而我选择了“听从”。选择的“支棱起来”的方式,便是把写作融入日常,从约定的时间起开始日更。当然,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小小的目标——先完成 100 篇日更,再说其他。于是,你就看到了最近每篇文章之下,那个 #连更100天挑战 的标签。而我的确没有想到的是,这第 100 篇的“目标”达成得如此之快,它即将在这篇文章完成。这算是一个小小的自我激励,因为我自认为,这 100 篇文字当中,还是沉淀下来不少良作。它们或许内容有不严谨、文采不一定出挑、行为或显啰嗦、选题单调无聊,但这些都不那么重要,因为就像任何一个工作项目一样,完成永远大于完美。而更重要的是,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写作过程当中,我积累下来的,不简单是一篇篇独立成文的文章,也是我自己独立的见闻、感受、知识以及思考的累积。它们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加“值钱”。
我很喜欢翻回去去读过去自己留下来的文字,我也想过,当有一天我老去的时候,翻看着自己在稚嫩之时、青葱岁月里、阅历积淀时、年岁成长中留下的这诸般印记,一定是满脸欣慰、人生不白活的样子。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它们也终将随着岁月离去,但它们曾经来过这世上,就是它们最大的意义。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