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里没有更大的故事

原创

写作的选题本身,是受当时当刻的环境制约的,这种制约有两个维度,一来自于素材,是你能在环境里攫取到的东西,二来自于感受,是环境或事件能够给予你的切身体会。就像今天的选题列表里罗列着的两个打算展开写的选题里,都是回京之后的生活里经历的一些小变量。某种意义上,它们很私人,对等的写作或输出价值,也就变得狭窄了起来。所以,本来是陈述事件的两个选题,在我深夜回到家打开电脑准备奋笔疾书的那一刻,被我浅浅搁置了下来。我需要去想的是,那两个选题里,能否可以写出更大一些的东西出来?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写作的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格局之分的。你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经历,还是从生活经历里抽离和提炼出来的社会现象,以及因此而带来的进阶讨论以及分析与推论,并且能够集成出一定的方法论,它们之间是递进延展的关系,是有格局大小之分的。「连更」这件事情的指导意义,或许也在于此。当你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越发游刃有余,对于小命题、小话题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的时候,对于自己内容的深度的要求,或许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几分。你会不满足于选题与内容本身,你会期望自己能够看到和分析到更多的东西,你也会对自己呈现在读者们(哪怕有限)面前的“这盘菜”有了更高的价值要求。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回乡后与回京后两个时间段里,自己在选题上的变化。回乡期间,虽然写的是自己在自己家中通过丧葬观察到的一系列事件,但其实我渴望讲出来的,是一个更大的或许不止关乎于自己小家的社会化的故事。回京后,却是另外一种图景,它回归到了我日常熟悉的领域里,也是我最日常的生活里积累到的不同的小事件,有的能够引申到更大的画面里,有的却并不能。而我发现,日常化的生活里,很难遇到「更大的事」,很难想到「更大的事」,也很难做到「更大的事」。

所以,选题和内容格局大小本身,受环境的极大影响,却未见得与环境的大小成正相关。在我的写作案例里,在小地方遇到的问题更加聚焦也更加明显,社会矛盾与冲突即时而显性,对于家庭或者家族的影响是立刻而猛烈的。即便这些问题,在城市里依然是问题,你也不见得能切身感受到它作为“问题”本身的现实影响力,即「威力」。因此,在环境更广阔的地方,你或许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但并不一定具备深度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能力;而在环境相对局促的地方,你或许对一件事情的观察与思考,在时间与空间上能留有更大的余地。当然,一个人不能只在一个地方呆着,因为二者所成立的条件,各自有其局限性与对立性。想要在视野上与挖掘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只有兼顾这一条道。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