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土地里去

原创

大概我的老家,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还能实行土葬不火化的地方(没有考证,权且是猜测)。因为据我身边的朋友说,他们的农村老家,已经远离土葬许多年了。因为我爸曾经某个项目的缘故,我对于国家在推行火葬的力度也大抵有所了解与判断。

我亲身经历过两起土葬,一起是 2017 年我姥姥去世的时候,一起便是刚刚经历的奶奶的离世。虽然已经经历过一回,但其实,在这之前,我对于土葬的流程,并不那么清楚。我原以为的是,寻人在地上挖个方正的墓坑,然后直接将棺材放进去,填上土,就算完事。这一回,我算是明白了,至少在我老家,并不完全是这个样子。墓坑的一头会开一个斜坡的墓道,棺材会随着墓道直下,一路到达它该去的墓室里。墓室往往是夫妻同室,另一人在百年之后,棺材最终也会送入到这同一间墓室里来。虽然寻常老百姓家的墓,不会像《盗墓笔记》里那些高官贵人的墓那般精巧华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该有的配置还是都得有的。当然,我更好奇的是,这样的墓道和墓室是怎么开出来而不塌方的?这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儿。

我想,土葬与火葬,看似殊途同归,但人的心理与感受总归有所不同。

神话里说,女娲用泥土捏成了人,于是,我们从泥土中来。从物质的变迁以及食物链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泥土中来”这句话,倒也不能说是不对。老话总讲,人死了要落叶归根。从泥土中来,再回到土地中去,倒的的确确是一个最完满的人生闭环。有一天,时间过境,地转天移,我们祖辈的遗骨会再成为这大自然里的一部分,在物质层面上,以另外一种形式,供给其他生命以营养,也算是另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存在了。

少时,我其实是不懂得「落叶归根」的意味的。我总觉得,人死了以后,物质与意识通通清零,没必要非得假借于什么样的仪式,必须得将遗体留存下来。让骨灰撒在天地之间,不比囫囵个儿填埋在土地里更洒脱吗?但这一回,我似乎又有了另外一种不同角度的观察,土葬或许是在「存在」的维度,对一个个体最大意义上的保全。毕竟,人是一个整体来到人间,世人觉得最大的体面,也不过是以一个整体离开人间吧。虽然我并没有真的考证过,土葬这种仪式的真实由来,但我以为,它承载了许多或许我们不一定看得透的东西。

现代世界里,「土葬」大抵与现代文明观是冲突的。人们通过土葬仪式所承载与表达出的纪念意义,最多也就持续三四代。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而言,在不看家谱或没有家谱的前提下,谁能真的记得祖祖辈的前世之人,姓甚名谁,又有着怎样的“丰功伟绩”呢?所有的人,最终都会归于一样的结局,仅就所谓的「纪念意义」而言,「土葬」似乎并没有什么文明意义上的优势。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着「土葬」这样一个古老的旧俗呢?或者说,它真的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吗?

以前的我,或许会很肯定的答是。但昨天的我,站在墓旁看着父亲一辈儿在墓前烧纸的我,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竟一时有一些恍惚。我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我且我有选择的前提下,我会不会也选择这样的一种旧时的形式?我的答案变得不再那样笃定。我能接受把自己撒在自然里,却并不很能接受把自己放进罐罐当中,再封到一个半米见方的水泥坑里。但如果还允许土葬的话,或许我也会愿意。可能在我的心中,任人凭吊或许不那么重要,我只希望自己在人生尽处还能在回归到物质本源里。因为人终有一天会离去,也终有一天会忘记或被忘记。凡事不可相求,凡事不应强求。如有选择,我可能也更希望自己是以更完整的我的形式离开。毕竟,大自然会以它的方式完全地接纳我,而不是被我们手动地催化了这样一个过程,且对自然毫无用处。

当然,我希望我自己永远不会到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人间的困扰已然很多了,就不要再给自己平添额外的负担了。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