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手表出不了门

原创

人在极度疲累的时候,大抵是最想瘫在床上或者沙发里,抱着最“心爱”的手机,漫无目的,不过脑子地刷上一会儿。看着推送而来的几条吃播,在这个深夜里,刺激着口腔生津,是另一种多巴胺似的享受。就像此刻的我一样,与己在深夜短暂相处,也是一种惬意。

今天大概是有史以来「安全感」的话题最为充盈的一天,我却在尽力接着这个话题的一日里略显惴惴不安。是什么让「安全感」成为全民话题,这不禁让我陷入了几轮的沉思当中。当我在微信的聊天窗口打出那句“安全感只能是自己给自己”的时候,我竟然呆愣了半晌,我在想,我凭什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最扎实的那个论据是什么?

然而,屏幕另一边的朋友,并没有反驳,而是表达了深深的同意。这个话题既没有再往前多走一步,也没有往深处多挖半分,大家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致性的结论,然后转移到了下一个话题当中。什么时候,我们对于结论的推断变得如此粗糙?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只说自己想听的那些个话?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把最渴望获得的辅助与支持,变成了对自己的要求?

这个思维路径,不能深究,不能苛责,甚至也不能细想。因为最终可能会发现,它会成为一条死路,或是一个死循环。人工创造出来一个答案,或许会比没有答案,在心理的舒适度和安慰度上,略强那么一丢丢。

我其实愿意把自己的某些「安全感」需求寄托在一些“外物”的上面,这个“外物”当然会包含一些人。

今日里我自己的「安全感」词条,就来自于早上出门下楼后,发现没有戴手表时的那一份自我觉察到的「缺失」,以及「缺失」带来的一种「孱弱感」。某种意义上,这特别像出门忘了到底锁没锁门的那种不确定引发的慌张感。我在楼下琢磨了两分钟,是上楼拿还是直接扬长而去?

当然,答案是我最终还是上去了。虽然理性上,我知道今天戴不戴表,不会影响我今日要面对的所有事情,它的某次缺席不会使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更低,但它的存在有着它独特的对于我自己习惯上的支持和安慰。比如说,每隔两个小时的压力监测会让我多关注自己当下的心态与状态;又比如说,当消息推送而来的时候,我不用在叮叮叮的手机提示音里徘徊,只需要感受到手表给予的轻微震动就好。当然,它还是个好的生活习惯的督促者,比方说每久坐一段时间,就让我站一会,或是在不同的节点提醒我今天还得多溜达一段时间。我以为,它用套在我手腕上的这个行为,圈定住了一日里我的诸多习惯;而这些习惯的获得与保持,给生活带来的一些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带来了安慰感,从而将一些层面的「安全感」留在了腕间。所以,我在那个将要赶地铁的瞬间,还是放不下对于这一微小「安全感」的执念,于是乎,便蹭得一下又爬上了楼去。

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我们生活和工作里的安全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借助或依托于“外物”或“外人”来实现的,这也并不是一件让人不能启齿、非得要推翻不可的结论。

就比如,钱能给一个人带来安全感,但很多人直到遇到一些事情时才会发现,带给人安全感的其实不是钱,而是「现金流」,也就是持续不断能够流动起来的钱。但你说,这不是“外物”吗?挣钱虽然是个体的能力与行为变现后的结果,但结果本身,还是创造出了现金流,而现金流才能保障一个人安定生活的信心。

因此,依赖于“外物”获得安全感的行为与心理,并不廉价、也并不让人羞耻,而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用以前的话说,之所以是现象,是因为它解决不了,或者它本身并不够成为一个问题,也无需解决。如果一个“外物”的存在能够帮助你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你既可以选择让自己更加强大,让自己成为自己安全感的来源,也可以尝试寻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留住、锁住和延长这个“外物”带来的安全瞬间。比如,通识意义上的,如何能让自己多赚到钱,如何能让手里的钱不断生钱。当然,这背后你也可以理解为,是另一种对自己能力的建设,从而支持自己获得更多来自“外物”的持续的支持,也是另一种让自己成为自己安全感来源的实现方式。

总之,想让事情往正向发展,它最终会连接起所有的可行路径,变成一个不断向前滚动的圆。反之,亦然。所以,护身符有护身符的意义,吊坠手链也有它们独特的价值。但凡能为己所用,达到身体上或心理上“趋利避害”的目的,它在当下,对于你的安全感的获得,就无可替代。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