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点花活儿

原创

卖保险,我愿意把它归纳为一种「创意类」的工作,千人千面,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仔细一想,这么些年里,在我手里诞生出来的解决方案,还真没有相同的“模样”。

创意类工作,是需要消耗脑力的。你如何能将客户的需求拆解出来,制定出一份解决方案或者设计出一个产品,然后又能将其反向契合于客户的诉求当中,这绝对不是一件张口就来的事情。凡是能 copy 的,都是可以被机器取代的。还好,这件事儿,不那么容易。

然而,与人打交道,本身就是有挑战的。干得久了,脑袋瓜容易僵化。我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跟一个客户深刻地剖析出了所有的需求,但自己反而没了推进后续进程的着力点,抓耳挠腮一天,也不一定能真的得出一个最佳的结论出来。假如,人的大脑中有一个思维飞轮,当它一直转一直转的时候,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即便你不再往这个方向上发力,它也容易一直陷在一个预设的运转环境当中,原地打转、没完没了、难谈效率。

我想,所有创意类工作的人群,大概都时常会经历这样的“挠人”的时刻。可能各人有各人的解决之道,我却时常愿意找一些无脑的「机械性」的事情搞一搞。

AI 的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可以说,给我创造了许多好玩儿的尝试。我们终于来到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不掌握某种技能的前提下,想象也可以照进现实里来。今年里,我特别喜欢干的一件事情,是用 AI 类的工具,来创造出不同品牌的 Logo,包括这个公众号新换的这个图案。

「一彡说」的新形象
「一彡说」的新形象

我的脑子里装着很多天马行空的怪诞思考,很多事情在我看来都可以设计成一个最小可行的产品(MVP),产品的呈现需要一个品牌,一个品牌需要有个可以直接表达其价值的名字,以及一个可视化的 Logo 或者一整套贴合品牌调性的 VI(视觉识别 Visual Identity)。

其实,我不见得会真的去做这些产品,也不见得会把它们都一一品牌化,甚至很多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一个具象化的品牌概念。但无论是哪一种,你有了名字的设想或没有,你有了 LOGO 或 VI 形象的思考或没有,你都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工具的加持,来为你「创造」——当然,大概率目前的「创造」还是基于大数据「模仿」而非完全「原创」。你只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么是直接使用如 Midjourney 一样的“文生图”AI 大模型,或者是打开谷歌搜索(某度在此时实在是无用至极),将你想要的关键词「AI」「设计 LOGO」等字样输入,然后按排名一个个尝试,最终找到与你的审美调性相一致的平台。

我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站是LOGO AI,它的方便之处在于,你只需要喂给它你的品牌名称、Slogan(标语或广告语)、行业分类、色彩偏好、字体偏好,即可获得海量的设计推荐。当然,选定你的意向 Logo 之后,你还可以进行更加个性化的调整。这个网站纯英文,但好在国人 copy 能力太强,已经有几乎完全一样的中文“复制站”——连界面都模仿得一模一样。但不得不说,汉字的 Logo 设计上,AI 还是欠点儿火候。

我曾经尝试过,使用诸如 ChatGPT 等语言大模型工具,通过我的具体描述,让它生成原创的 Logo 形象。但后来,我发现想法与现实之间其实有很大的差距。最难搞定的不是 AI 本身,而是发出指令的我们。你如何能将你想要的 Logo 形象具体到文字的描述里,这很考验人。同样,AI 对你文字内容的理解,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比如,我曾经想要设计一个“天鹅展翅朝西北向飞翔的俯视视角”的 Logo,但它给你的答案,永远是侧视图,身体与翅膀永远伸展不开,头也永远永远朝着一个方向:

一个关于天鹅形象的 Logo 设计过程 By ChatGPT x DALL·E
一个关于天鹅形象的 Logo 设计过程 By ChatGPT x DALL·E

所以,与其我来想象,不如直接交给机器去运用海量的数据随机化生成,我只需要给它我想要的调性大框架,剩下它自己随意来。这样的好处在于,我的脑细胞不用再因此而过度消耗,我只需要像一个流水线的工人一样,从它给出来的海量选项里挑选出来,再进行细节处的微调就好了。

这样反而效率贼高,“随机碰撞”的结果是,总会有惊喜出现,且没有一次是无功而返。我的每一个设想,都逐个被实现。

当然,考虑到说不定哪一天我会用到这些设计,我就不再在这里为你一一呈现。总之,我会强烈建议你,去玩一玩,开发益智、培养审美,激活大脑的某一块区域、转移注意力,最终有益身心。而且,还会有额外的收获,比如,我和我的团队小伙伴们,已经开始将一些想法设计成“产品”,借助于一个品牌形象,付诸于实践和试验当中。

所以,设计本身是一件好玩儿的「花活儿」。说不定呢,也许有一天,你因此发掘出来了你身上一些新的潜力,你对于人生的想法与期待,也由此铺展开来,一点点地设计并实现呢。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