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儿毛老师的演唱会里,频繁出现了“热蒙了”这个词。当然,在台上,全是产热的灯光设备,他还穿着各式各样的演出服装——其中不乏看着就热到爆的长衣长裤——而我坐在台下,如果没有我的鸭舌帽帮我挡汗的话,在身边人的眼里,我大概已经是个“雨人”了。
内场的舒适度真不一定比看台强,要知道内场的椅子摆放是“肩并肩”,几乎没有空隙。这就意味着,人几乎是贴着人坐着的,而我是一枚胖纸,我身旁的那姑娘也是。好在她手里拿着一柄绘着毛老师头像的扇子,不停地来回扇风,让我也间接“得利”,不然,一群暖气坐在一起,那种体感,可见一斑。
苏州的今天,比昨天还热,热到我已经不想知道今天到底有多少度了。但刨去天气不说,苏州博物馆倒的确值得逛一逛,馆藏的文物据说超过 4 万件,展出的只是九牛一毛。不过因为它的本馆建筑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便吸引来了无数的游客前往。本馆需要提前七天预约,基本上预约票秒没。不过有个 bug,就是本馆当下有特展,购买特展的票,可以免除预约不到的困扰。但有一说一,观看完它的特展之后,我觉得这票的定价的确不低。
据说西馆的展览文物也不少,且不需要预约即可前往,但我时间着实来不及一览其风采。说起来,本馆的面积并不大,可能恰恰是因为贝聿铭的缘故,才成了苏州的网红之地。
越来越觉得,想要逛明白博物馆,是需要一个能够将它讲得引人入胜的向导的。尤其最近在看新一季的《花少》,里面的向导穆穆,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埃及的众多历史景点,讲得生动而有趣,仿佛所有的历史古建都活了过来,我都听得入了迷。
果然,我们不缺讲述的资料,也不缺有学识的人,缺的是能够把历史讲到人心里的人。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出游,必须得是“特种兵”路线。现在的我,已经来到了南京,这个我一直并不太感冒的金陵古都——不那么喜欢也主要是源于多年以前数次拜访所感受到的潮热。不过今天南京的气候,比苏州而言相对没那么热,倒是出乎我意料的事情。
通勤交通的间隙,我一直在工作当中游荡。工作日里出行,我不太允许自己只是一味地闲着。再加上月结日逼近,团队里还有很多七七八八的琐事需要操心和处理。我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拖到最后一日才了结,便只能在各种时间的缝隙里跳跃一般干活。
这是一种让我自己舒适的方式,但某种意义上,这可能也是一种病,一种自愿当陀螺,不停转啊转,不愿停下来的病。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