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日里去陪访了一个小伙伴的客户,可以说属于我们常说的高净值客户的行列。整个聊天的过程非常的轻松、愉悦、自在,一些新知的交流上毫无障碍,所谓同频,也不过如此。因为是同龄人,所以很多事情的沟通上,简单、直接、有效。可以说,这是对我而言,我的从业生涯里,基本上可以说是最高效的一次谈话了。
虽然是帮小伙伴谈,但其实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在佐证我自己谈大客户的能力。这又一次实操证明,自己在专业和沟通层面,问题不大,只不过需要的还是更多的实践,也就是去触碰更多的更大的客户,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更擅长什么,更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
实话说,最难的,往往是「触碰」这个动作。其实每个人的身边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所谓的“高客”,但如何开拓那个圈层,却是一件门槛极高的事情。我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想要真的了解“高客”们的需求,你得首先成为一名“高客”才行,不然你无法真正同理他们的想法。
我也是在展业的过程当中,慢慢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而今天的这个客户,让我颇为感慨的,也是这一点。他身上有不少超出我自己认知的特点,比方说,他的视野里,能用花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多大的事情,即便这个钱至少是一二十万量级。而他的稳定的赚钱能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手段。
当我试图跟他聊资产隔离、聊人性的时候,才渐渐知道,他所经历过的人性的挑战,是超脱于我的人生经历的,尽管从年龄上来说,我还比他大上几岁。所以,他虽然知道钱很重要,但他某种意义上对钱的态度又很淡。他舍得给自己在意的人、“薅”自己羊毛的“家人”花钱,但在自己身上却不会投入和花费太多。即便家里家外有很多人都在盯着他,但他却并不在意那些我们看来是风险的风险。用他的话说,有一些钱是一定会花的,多想无益。
当一个人说自己看得很开的时候,他大概率看得不那么开;但当一个人不说一句看得开,但表达出来的想法处处都透露着看得开之时,他是真的看得开。
当然,这又跟他的成长与背景条件脱不开关系。我们常规遇到的“高客”,大多数人是从底层白手起家,在钱的认知上便不得不“多想”,随即而来的风险与隐患便也可见一斑。但这个朋友虽然不是“富二代”,但他是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人,他属于财富认知上的“富二代”。这可能才是关键之处。
当然,我的感慨,其实不完全来自于这个客户朋友给我带来的一些“刷新”,还来自于如何能够挖掘到这样的优质客群。而对于后者来说,想要从零开始,几乎无门。这才是那个关键之处。就像今天这个客户,如果不是去陪访小伙伴的话,我基本上不太可能有机会触碰到他这样的客群,也更难以在很多层面上,有这么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而这一切的发生,只是依赖于他俩之间的强纽带关系。这一点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之后让我有机会卖弄专业以及获得有效结果的关键。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