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的第二日,赶上了话剧《立秋》,这部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想要一睹风采的话剧。只是那个时候口袋里拮据,没能有机会。后来,不知怎的,一直错过,再后来,赶上了停演,又赶上了疫情,便再没可能产生交集。
我跟山西省话剧院的老同学说过几次,总是问起,什么时候《立秋》能够再次复演?却总是没能得到肯定的答案。疫情之后,她来过北京巡演过很多次,我也有幸观看过其中的两场演出,但却始终没能遇见《立秋》的真容。
今年,《立秋》复排之后,重新登上舞台,开启了全国的巡演。我也终于在它第 22 次赴京演出之际,得以一睹真容。总之,作为山西省话剧的“头牌”,它绝对对得起过往之荣誉的厚重分量。相比于《右玉》和《于成龙》本身所特有的政治教育作用,《立秋》没有更多的“捆绑”,才能以更加艺术化地表达它真正想表达的立意。
令我觉得很欣慰的是,《立秋》能够在北京这个极其内卷的话剧领域里,作为一部外来剧,能够拥有声音,能够收获一票愿意为之付费的观众,它已经赢了。虽然,我并不希望这个世界上有“黄牛”这个职业,但我的确希望着有一天,当我跟剧场门口的黄牛聊天时,他们不再嗤之以鼻地说,这个剧不值钱。市场是检验一部文艺作品的最佳途径,而我相信,《立秋》值得拥有更多人的青睐。
老同学跟我讲,这版《立秋》,因为加入了知名演员吴京安,改编了一些内容。在她的眼里,它跟经典版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很遗憾,我无法再有机会去欣赏经典版的《立秋》,但即便如此,复排的新版,瑕不掩瑜,对得起“扛鼎之作”这四个字。
不过,地方的话剧院,真的是卧虎藏龙。当我问起同学,那个饰演“许凌翔”的演员演得可太出彩了,她说,对啊,他就是“于成龙”。怪不得,两年前我看完《于成龙》的时候,就觉得他是真的厉害,因为“于成龙”的角色在两个多小时话剧的每一个场景里,说他一个人撑起来了一部剧,都不显得过分。当时,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今天我终于记住了,这个优秀的山西话剧院演员,名字叫做张星。
《立秋》里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比如这部出生于 2004 年的剧,就已经很超前地把女性觉醒的立意写了进去,再比如,戏台的那一幕里,“我为戏狂”的那种对命运设定的不服和对追求自由与自我的坚定。
宏大的叙事立意之下,这部剧融合了更多样的微观叙事立意。我跟同学说,这部剧值得改编成一部电视剧,或许会是媲美《乔家大院》的存在。
希望好的作品能走向全世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