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我便很喜欢看美食的纪录片,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粗粝的美食,也能变成镜头里那一帧帧精致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垂涎三尺。
三月份辟谷的那一周,美食节目拯救了我不能进食的胃里的小馋虫。有时候,看过等于吃过,是人类对自己最大的催眠与安慰。
我觉得我最近都不够松弛,因为最近上了几部还不错的剧,但我却不能静下心来去观看,往往靠在沙发上,看着看着,周公就唤我而去。所以,今日且得闲,便打开了新一季的《早餐中国》,想看看这一季里,又有哪些新的早餐的花样。
不得不说,我可能进入到了一个“厌食期”,就是对任何美味,都不太能够提起来兴致。我以为美食节目能再一次拯救我,但就今天的体验来说,有一些“索然无味”。最近的周末,我也总是尝试着给自己做点新花样的食物,坦率说,都不难吃,但我总是吃一小半,便没了食欲。所以,这可能不是美食节目的问题,而可能只是我的胃火太旺盛的缘故吧。
我不太记得前四季的《早餐中国》讲过哪些内容,这个纪录片每一集就五分钟,短小精干,毫不拖沓,倒是跟我们食用早餐的时间,形成了一种映照。
其实,美食节目从来讲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背后关于人的故事。
我连着看了十几集,这一季的节目里,穿插了不少海外华人的身影,基本上都是早年早一辈不得已迁徙之后的后辈们的故事。
只是,越往后看,我越发发现了一种很微妙的对比,它们还真的是国内和海外之间的一种差异。它们都有着一致的共通性,但在色彩上总让人觉得有所不同。
早餐店,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作坊,它们售卖种类并不多的品类,通常以某一种单品最为见长。早餐相对于正餐而言,又属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品类,往往需要很早开店进行食材的准备,经营时间一般不超过正午时分,有一些准备时间比较长的食材,还需要前一晚就开始进行烹调和预备。可以说,早餐是餐饮行业里,性价比最高的一类,但往往也是最为辛苦的一种。它的规模很难扩大,所以以家庭为单位最为适宜。
而《早餐中国》着眼的,便是每一个家庭的故事。只是,你会发现,早餐店里的故事,无论南北西东,无论食物几何,都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早餐店的主人,往往是上了年纪的父母,这些父母是走过改革开放大发展阶段的一群人,所以他们更年轻的时候,几乎都经历过人生的大起与大落,最后不得已回归到靠辛苦劳动的起点,重新出发。
从人生故事的角度来论,都是令人动容的励志故事。他们里的绝大多数人,与我父母的年纪相差最多不过十来岁,但无论大家身处何地,都有一种我的父母的影子在。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一直在拼命,没有自己,鲜少快乐,只有压力与疲惫,眼里、嘴里都是希望自己再拼一把,为孩子们再搏一个相对轻松的未来。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的那几个早餐店里的主人们,虽然他们也在经历着相似的故事,但他们的身上,快乐却多了好几分,甚至他们自己都会说,“我做这份工作的最大原因是为了快乐”这句话。
说实话,我很感慨。因为当我在观看前者的时候,我总是会在结尾之处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熟悉的压力,但在观看后者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生过尽千帆之后的喜悦。
东南亚的国家,论现今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国内。但或许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经历过短时间内爆炸式地大发展,便少了许多经济的快速发展,留给社会与人们的“副产物”。
中国人的“卷”,终究还是写在社会基因里的。连我们自己的父母,都是那般拼命的样貌,更何况是我们呢?
可我更希望从他们开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拥有更加快乐的状态,而不只是陷在生活的琐事与子女的压力当中。辛苦是所有人都得经历的,但快乐确实少数人才会拥有的。
只是,快乐能使人健康,能让人长寿,这才是不争的事实。压力容易传染,但其实快乐更会。所以为什么不更快乐一些呢?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