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兴”感觉也是最近几年以来的热词,我印象里,它源自人们对于亲自教育观念的一种反思,所以,就有了那一句“至理名言”:要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
在重新认识这个词以前,我其实从未意识到,“扫兴”与“不扫兴”的巨大差别。因为我的家庭跟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是一个样的,我们都在没有明确夸奖的环境里长大,从小到大,我听到的夸赞,往往要不然是在父母跟其他人说话的场景里,要不然是通过这些场景里的其他人说出来。
所以,在我相对深刻理解这两个词的区别之后,我才发现我既往的行为逻辑或习惯,都在“扫兴”的范式里,脱离不开。也因此,我会不自觉地“挑刺儿”,哪怕其实我的心里已然觉得,这件事儿已经做得挺不错的了,但我总觉得,我“挑刺儿”的行为,能让对方更好,如是而已。以前的我,既不会赞美,也不会夸奖,即便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总还是不错,但我总是下意识地说一些甚至可能会有些“伤人”或打击对方积极性的话。但在那之前,我甚至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不那么对的一件事。
后来,在我的身上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包括与自己的原生之间发生的趣事儿,也包括与自己以外的同事和亲朋。我开始自我察觉到,其实我本质上也不是一个希望“被扫兴”的人,哪怕我心里也清楚,对方的一些”扫兴”行为,大概率还是出于善意的想法。人吧,终归都是感性动物,感受上的东西,做不了谎,不舒服就是不舒服,谁也强劝不了半分。
与此相对的事情,其实也是我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来自于去年国庆节带他俩去了一趟大同。那一时刻让我觉得,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们,开始去学着在我的面前去认同与夸奖,尽管在一些细节上,我依然还是能看出来,他们言行习惯里的一些无法磨灭彻底的痕迹,但瑕不掩瑜,他们真的已经又”长大”了一些,成长多了一些,“成熟”也多了一些。而这,是我接下来要不断学习与成长的方面。
说起来,第一回让我反思自己的那个事件,还是跟一个朋友出游的时候,因为一个事情,我被他批评说“真扫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回被人这么直接地戳破那层“纸”,也是第一回被这样一句话“反杀”。
人类世界里,最有力量的话语,往往来自于直接的表达。直抒胸臆的好处是,最大化避免了误解的产生。尽管这句话在彼时彼刻,会让我有生出莫名的“委屈感”,但也让我第一回不得不正视他人在我的言行之下的感受和受到的影响。
所以,我同时在学习与生长的,是如何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对面那个本就在乎我的人,更加明白,怎样做、怎么说,才是对我最好的,而不只是在善意的内核之外,包裹上表面苛刻的外壳。
当然,我说的扫兴与不扫兴,其实更多的是在善意的发心之下的讨论。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不乏另一种“扫兴”,他们不分场合地发表消极的言论,钝感到毫不在意听者的感受,这样的人,不在今日的讨论之列,他们不值得讨论。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