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园地铁站的地下通道里,瞬时越来越“卷”。自从第一个姐们开了一个卷凉皮儿的小摊之后,卷凉皮儿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了出来。今天,短短的十米走廊,已经有三家卷凉皮儿的摊子了。
路过的时候,我想买一个,想着还是买那个之前买过的阿姨她家,她做得确实还挺好吃。她的摊子也是这三个摊子里,最不“贪”的一个,只有卷凉皮一个 Sku。而其他两个摊子,已经进化到,既有卷凉皮,还有拌凉皮,甚至还出现了凉面等相关联的新品种。
但我觉得,在这个地下通道里,还是打“爆品”更合适,尤其是在这炎炎夏日里。看着那两个单品比较多的摊子上,还剩不少食材,我不禁担忧起来,扔了浪费,留下来会腐坏,第二天在卖,食客铁定闹肚子。他们的野心终究还是有点大了。而我路过的这个时间,已经是夜里 10 点了,距离末班车,最多也就俩小时。但这几个摊主,铁定不会撑到那个点。
疫情之后,餐饮店开的关、关的开,但整体而言开的速度依旧赶不上关的速度。疫情期间,依靠外卖还有的活,但疫情之后,基本上“哀鸿遍野”。餐饮业的最大优势是现金流的运转周期最快,但劣势在于高成本与高损耗双占。
但无论如何,餐饮毕竟还是普通人创业选择里,门槛相对最低的一个选择。只不过你可以选择开店,亦可以选择开摊。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摆摊很有兴趣的人。挣不挣钱的另说,我只是觉得这个业态会是一个有趣的存在。它成本可控,又不受地域限制足够灵活,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人永远是街上最有意思的风景,而看人来人往,与数个陌生人建立起一个小小的生意链接,这件事儿小而美,却不失意趣。即便遇到的绝大多数人,是冷眼旁观者,也不影响体验的过程。
我时常也在观察这些摆摊的朋友们,他们在摊前的表情和表现总不尽相同。刚开始,第一个在地下通道摆摊的大哥,常年售卖炒鸡架,总是很热情地在吆喝。他的鸡架香味四溢,但是香料本身的香气,大抵不是“科技与狠活”使然,所以刚开始的生意有点供不应求。我也应势买了一回,除了实在是没吃到什么肉之外,其他都还好。但最近几回路过,他也不怎么热情地喊了,香味儿也不太能闻得到了。
其他几位摊主,显然要内向得多。经常路过的我,也不太能听到他们的叫卖声。
地下通道里没有手机信号,所以摊主们在没主顾的时候,也没法玩儿手机。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路人走来走去。但如果你不使劲叫卖的话,这个氛围就会变得异常诡异。每一个路过的路人,都在被好几双眼睛,轮流盯着走过。于是,我时常会有一种,如果我不买就羞耻的感觉;可如果不买的话,又显得很不雨露均沾,不那么得体。
跳出本体去看人的心理变化,有时候真的是趣味横生。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