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听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让人惋惜,虽然对于故事的前因后果,我不甚了解,但知道最后的结果本身,却也让我心绪难平。
两个月前,有个同事招来了一位新伙伴,顺利地推进到了职前培训班里,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培训。培训刚进行到第三、四天的时候,这个人一早没有来上课,也没有跟任何人知会过,从此失联了。同事跟他多方联系,后来才从警察那里知道,这个还没有正式成为同事的新伙伴,离开了人世。原因我们这些“听说”来的人不是很清楚,但大概率是因为猝死。
这事儿让人很意难平,一个人终于要从高压的环境来到一个全新的赛道,为了全新的人生与职业规划开启新一段旅程之时,生命戛然而止。前一天大家还嘻嘻哈哈地在上课逗趣,后一天就从身边离开了。
我有点难想象,他的同班同学会是怎样的一种反应与感受。也许会觉得是一种忌讳,也许会因此而顿觉自己职业责任的重大,也许是别的。
只是,我莫名感慨的原因是,人生来注定要面对无数的无常,既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谁也难以说明,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天我们会面临的是什么。
无常这个词,不常被使用,因为它会让人联想到很多被忌讳的事情,所以人们宁愿使用“意外”、“风险”、“不确定”等词来替代。但其实,无常是一个中性词,而我以为,用“无常”来形容未知的未来最恰当不过了,尽管它总是被用来形容不好的意外事件。
我们的每一天,终究还是未知的,我们也不得不时时刻刻面对自己生命里的未知。虽然我们经常以概率来定事物的发展规律,可概率一旦跟生命挂钩的时候,即便一件坏事发生的概率再小,也不可能有人真的敢于豁出性命去搏一搏。
只是,我们要以一种怎样的处事观和心态来面对未知、面对不确定性的常态,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也让我不由得想起来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布勒在“不确定性”上的研究与输出。
结合他的观点,我觉得对于未知与不确定性——即「无常」——我们首先要有敬畏心。你既不能躲避它,也没必要害怕它;你需要正视它,还可能需要接纳和包容它。承认一类事物的客观存在,尤其与己密切相关,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的理性会受感性的影响和左右,使人不那么容易看清一类事物的轮廓,而误以为它不是一种日常。
所以,读塔布勒的书,很挑战自我。除了知识层面的,更多的是认知层面与意识层面的。前两日,我还读到了另一个朋友做的一期播客,说“读了塔布勒,成为塔布勒”。
「无常」是无法人为干预、也无法解决的事情。人既不可以预知,也无法真正预防。我们能做的准备,是以最坏的打算来衡量它对自己切身的影响有多大,从来寻求一些工具来转嫁风险发生时的影响。金融领域里,这类工具里最核心的就是保险。
我觉得,这是一套可能可以被复用的思路,就是在不同的生活切面里,不同意义上的「无常」大概率都会有某一种工具可以有效转化或降低极端风险发生时的影响。
当然,没有人能真正阻挡“无常”的发生。所以,如果它一旦发生,接受是唯一的法则,没有其他。虽然这也是最难把握的那一部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