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进度条越往前走,我越意识到一个人这一辈子,有一个终极的伪命题,就是「既要、又要、还要」,所谓「兼得」。
关于这个话题,是我这一两年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命题。因为「兼得」这件事情是人性欲望的一种本能,它其实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本质,就是任何一个单一的个体(人/物/事),都有残缺,不可能完美。所以,人们才想着,我能不能都要?一个个体做不到完美,那我就同时获得多个个体,让它们彼此互补,以此来达到对完美的诉求。
可「完美」这件事情的伪命题之处在于,即便一个人能同时「兼得」,这份「兼得」的多面体可能会拥有更大的、潜在的、隐性的缺点,只是当下的我们自己看不到罢了。
关于这个人生命题,这么多年以来,我曾经也有过数次我自己的探索、尝试与实践,它们从工作到生活到情感,都有涉及。比方在工作当中,我其实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也有过创业的尝试。但后来的结果是,一个人根本没有办法在同一时间,全神贯注地同时做好两件事,且都是重要的事,即便它们还属于同一个工种、类似的业务。
包括现在,我时不时地会萌生出另类的一个想法,我萌生出了一个很有趣的主意,它背后可能有一个可以进一步验证的商业模式,我甚至在过去这几年里还真的做过一些事情。只是,人的处事序列里,拥有有优先级的分布。同样重要的背后,会慢慢变得都不重要。人总归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说,解决问题一样,要先解决最核心的那一点,再去考虑下一步如何。
为什么重提这个话题?还是因为最近的现实生活里,我遇到了不少个跟这个主题相关的讨论,只不过主体变成了第三人称的他或她,而非我自己。
比方说,有陌生的朋友与我聊到了兼职做保险的可能性。实话讲,我在从业前三年内,我内心是欢迎兼职的,因为我的确有看到的确有伙伴,即便是做兼职,也做得还不错。但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所有看似同类型的人或者事物,都有所谓的「幸存者偏差」。我只看到了 A 面,而没有看到,他们自我定义上的“兼职”,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已经不是我等所谓的“兼职”的投入量了。甚至可以说,他们把兼职做成了另一份专职。但人一天就只有 24 小时,一个人是不可能在同样的 8 小时工作时间里完成好两份专职工作的,除非你的工作时长再加进来另一个 8 小时。
所以,当我再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答案不好听,但却更实际。人生里的每一个决策,都有成本。如果你看中的是一个向上的通道,想要让你自己的生活有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你势必是需要投入一些成本,通常而言,它要么是钱,要么是时间。二者都不投入的情况之下,没有成功的可能。
再换个角度,反向去回想以往遇到过的那些想要「兼得」的瞬间之时,就会发现,人性欲望里对应的 B 面是:我并不想投入(或投入那么多),就想要换来「兼得」的回报。显而易见,这绝对不可能。
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是另一种提醒,如果有人跟你承诺或许诺你想要的「兼得」是可实现的话,大概率这背后会埋着另一个你看不到的“雷”,因为「兼得」的同时往往也会「兼不得」。好处增加了,不好之处也会增加,更关键的是,不好之处还会抵消单一好处的程度。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