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这几周以来自己的社交场分布,无论是出去旅行,还是业务拓展与合作,亦或者只是日常的交际,我所面对的人群,居然近乎都是比我年纪小的朋友,甚至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 95 后甚至 00 后。
我是一个一直以来主观臆测,觉得自己会与年轻朋友之间有所代沟的人。但实际的状况却是,我们一场聊天居然能聊很久,动辄就是两三个小时起,最后还意犹未尽。
我记得其中一个 04 年的小妹妹说,我跟她想象中的 30 多岁的人不一样;我心里却想的是,她跟我想象中的 00 后很不一样。
如果真的用一个词,来总结这几周的时间里,我新认识的、或新深度交流过的朋友们的共性的话,我能想到的居然是「早熟」。这个词一说出来,莫名让人觉得有一些心疼,尽管我们仔细一想,其实他们的年龄已经到了该慢慢成熟的时候了。只不过,我总会暗自与当年的自己去对比,但我扪心自问,当我在 21 岁、26 岁、31 岁的时候,我不见得在学识与认知上,能比他们强更多,更遑论所谓的心态。
坦率讲,95 后到 00 后的这一代人,普遍而言,在成长环境和物质条件等方面,大概率还是比我这个 85 后要强的。他们理应更无忧无虑,更显率性,更加洒脱一些。实际上,这的确是他们身上显现出的一种表象的特点,他们的确在许多事情上,能够松弛很多。当你与他们做更多的探讨和更深的交流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这几个朋友身上,无一例外有着谦虚的优点,还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对于现实生活里和职场上的很多事情,所持有的观点的成熟程度,甚至不亚于我们。如果真说缺什么的话,大概只是缺跟我们对齐的成长的时间吧。
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能跟他们保持一定的同频,不然“一拍两散”可能才是日常。
当然,可能我的朋友圈层里,有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因为我时不时总能听到另一种来自他人的声音,说 95 后或 00 后如何不服管教,如何率性而为之类的话。我的确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如果在我这里,它真的是「幸存者偏差」的话,那我真的是何其幸运。
从另一个切面上来看,我是另一种“异类”,因为相比于与更年长的朋友交际,其实我本质是一个更喜欢与比我年轻的同学们交流的人,这种习惯性的偏好来自于,通常情况之下,我在前者的圈子里,往往要被迫面对、吸收和处理更多的负能量,而在后者的圈子里,可能年轻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和能量,而我在能量的交互里,我的人生经验往往也会派上用场。
最近的这些伙伴们,都出奇一致地爱问问题,而这些问题却都跟实际的事务关系不大,它们往往关乎于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它们几乎都触碰到了一个词,就是「自我的成长」。
对我而言,这亦是个太赋能的事情。而寻求自我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充满人格魅力光环的行为。讲真的,无论他们现在所处在怎样的顺势或逆境里,你都能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一种坚韧,这种坚韧熠熠生光。
反过来想,大抵我身上也有一些什么样的特质,是吸引到他们的。只是我还在逐渐摸索,自己身上的这个独特潜质的源头在哪里。这对我来说,亦是成长。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