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幻灭”

原创

“距离产生美”,绝对是世间的真理。尤其当你想象中的人,掉进你的现实的时候。

我有一些一直在关注或者观察中的人,这些人在我看来,是另一种“高不可及”的存在,他们在互联网上,或者我关注的某些细分的知识领域,有其独树一帜的地位。镜头前面的 TA,文字当中的 TA,播客声音中的 TA,共同构成了你对于一个人的总体印象,随即自然会带来你对于 TA 这个人标签的某种想象。

我常常跟朋友安利某位作者或者某位“行业大咖”的图书、文章或者观点,然后在分享过后,又会不自觉地慨叹,究竟 TA 是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才会获得如此的认知和感悟。尤其是当我知道,TA 和我只是同龄人的时候,这种惊奇感更加凸显。

然而,世界的随机发展,总会跟你想象得不一样。突然有那么一天,上天给你创造了一个机会,推给了你这个人的微信,或者你在现实世界里,莫名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一些交集。这个时候,那些停留在书中或网络里的某个人,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站在了你面前,TA 真实的面相,也“裸露”了出来,你才发现,TA 原来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原来,TA 也是个世俗化的人。

果然,一个人最美好的形象,是停留在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永远不是落地到现实当中化为人的那个模样。

所以,人类总是偏见连连。曾经的想象是,现实中遇到的样子是,深度交流之后的感受也是。但无论哪一种,你只愿意接受自己喜欢和预期的那个样子。

最让我觉得自己荒谬的是,我昨天还说要“接受一切发生”,今天就因为一些与预期不相合的场景,而让自己对于特定的人产生了偏见。怪不得斯多葛学派的这套东西对人来讲挑战这么大,原来「一切」里,最难解决的是「人」,但「人」又占据了「一切」的绝大部分。

我更容易接受一件事情的发展,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我其实很难接受一个人——尤其是我在意或注意的某个人,不是我预期的那个样子。

人呐,还真的是“双标”。

所以,有很多时候,对于与己而言“无关痛痒”的人或事,抹平信息差,不见得是一件足够令人愉悦的事,或许还会创造出自我寻找烦扰的一条没必要的路径。「信息差」这件事儿,还是在更功利化、更“逐利”的场景里,才更有其价值和意义。毕竟,「有求」的时候,人就会降低自己的「包容底线」,接受任何画像的人的存在。只要这个人能“为我所用”,我就不那么在乎你究竟是怎样的真实模样。反而,我越了解真实的你,我就越能为你带来你需要的抹平「信息差」的价值。

这么来说,我是不是应该对那些曾经在“虚拟世界”里的他们,产生一些现实的「求」呢?

怪不得那么多宅男会愿意停留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打破“次元壁”,着实是“庸人自扰”啊。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