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故知

原创

昨儿的文章刚发,后台便收到了一个老读者兼老朋友的索书需求,我们终于终于加上了微信,有了第一次“互不打搅”的交流。

2024 年 7 月 4 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最小可行》,里面聊到了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是一个保险文案的知识星球,叫「解忧铺」。这个世界的联结让人莫名觉得很奇妙,这篇文章到现在为止的阅读量,不过就 26 个,它没有进入到过公域流量的推荐池,却“吸引”来了「解忧铺」的创始人丽君姐的关注。

后来,事情变得有点神奇的是,之后的几天,公众号里陆陆续续来了十几个关注者,从头像和介绍上,大致能判断出来,都是同行的从业者伙伴。我没太多想,但我大概从时间差上感觉,很可能是来自于丽君姐在某处的推荐吧,我也无从得知,没再细究。

直到这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当丽君姐已经长期“霸”着我公众号的最常读读者、最常点赞读者、最常留言读者的序列里时,我试着搜了搜,找到了丽君姐的公众号「解忧铺知识星球」,翻了几篇文章之后,终于看到了那一篇文字当中最后那段让人很暖心的介绍。

她说,她“按捺住了加我微信的心”,这句话让我颇有感触。很多时候真实抵不过虚幻,其实能留在虚拟世界里的模糊身影,反倒可能是“最美”的。所以,我很同意她的说法。

数个月过去了,我已经不怎么去点开常读读者的列表,但只要想起来看一看的时候,丽君姐总会在里面。虽然她不一定每天光顾我的文章,但我们就像彼此远隔天水一方的老朋友一样,时不时她来我这里“会一次面”,点个赞,留个言,再各自安好,回归到自己的日常里。

所以,想必你已经明白了,这个时隔快十个月后才加上的微信,便是她了。

我想,这是一种奇妙境遇里的奇特感受。这一刻,我觉得互联网真的是太牛了,这个世界上本不相关的任意两个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的大众平台上,建立一种彼此欣赏的交流与联系,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更是一种难得的际遇。

许久之前,我读到过一个“1000 个忠实读者”的理论。这个理论讲的是,当一个创作者拥有了一千位忠实“粉丝”的时候,他/她将在这个领域里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那个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 1000 是个平平无奇的小数字。后来自己开始尝试写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事远比想象中难很多。

再后来,做了保险这行,想着怎么能让自己的文笔与保险相融合,哪边开花都是花,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零维研究院」。当「零维」逐渐迈向 1000 粉的时候,事情遇到了变故,戛然而止,而我在创作这件事情上,又彻底回归到了这块自留地里来。

大概从那个时候起,也就是两年以前,我算是彻底放下了对 1000 这个数字的无端期许,回归到了只为自己写作的自我约束里。不论旁人,只管自己,其实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圈定的边界。那时,我开始相信,我不需要取悦所有的人,而这个世界上,一定有那些一群与我同频甚至跟我类似的同伴,我取悦了我自己的时候,也就相当于取悦了一批人。而我始终相信,这“批”人的规模,一定不止 1000 个。

去年的五月底,我开启了一种习惯性的日更。刚开始,定了 100 天的小目标,坚持到快 60 天的时候差点没挺过来。当“轻轻松松”地翻过 100 天的日历的时候,下一个 100 天就又成为了下一个小目标。直到当自己写到不知道是一百多篇还是两百多篇的时候,彻底放下了对数字的虚妄追求。这个时候,写作成为了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习惯,它就像我不能不吃饭一样,融入进了我的生活里。以至于,有时候晚上跟好友聊天时,他每次都会习惯性地问我,今天的文章写了没?

可能如果我不去说月份,不去细想日期的话,我是的确没想到,「日更」这件事情,竟然马上就要走过一整年的时间了。

我竟然有一些感动,倒不是感动于自己持续的书写,而是感动于,我的每一篇写得或好或不好的文字背后,总有那么一二十个忠实的读者朋友,虽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我现实当中认识的朋友。

尽管我不以为别人写作为目的,但时常拥有乐于捧场的人,总是我之幸,感谢你们。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