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不曾多注意书摘的随机推送,因为有一段时间没把书中自己划线的词句,导入到书摘的 APP 里了。但偶尔一看,却总有启发,正如一早的时候,无意间点开的这一句:

我从去年开始,期望每一年干一件非专业的“编纂”纪事,把自己前一年写过的所有文章重新编辑校正归集,再在淘宝上找一个印书的卖家,印成完整的一本书,留存。
为了让它更像一本书,我甚至花了小一千块,在澳洲国家图书馆买了十个可供自出版的书号,心想着,这至少可供我未来十年使用,尽管我也从来没想着,自己的拙笔有出版的价值。但我希望,它能成为一种仪式感的存在。
当然,我只在去年完成了第一本,找了三家印刷店印了三本样书出来,随即束之高阁。如果你不介意鄙人的文笔“不入眼”的话,可以在后台留个言,随机寄出两本给你们。当然,这是题外话。
今年的这个工作一直想做,一方面今年比去年忙了数倍,实在没有太多精力搞,另一方面是自己有了畏难的情绪,因为 2024 年的写作量是 2023 年的两倍多,这意味着今年的工作量至少是去年的两倍。
拖延症晚期发作,于是,本该在 3 月底前完成的事情,到 5 月份的现在,还没有动的念想,直到再次读到上面文摘里的那句话,我愣了半晌,反思了片刻。
这时候,我才真的意识到,其实“不做”的原罪,来自于对于结果评判上的「无意义」,或者更直白讲,功利角度的「无益」——我有一种自贬的意识在作祟。我在过程当中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做它的目的,本来也并不期望于物质反馈上的「有益」,而在于本质意义上的「留存」。
它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在工作领域里遭遇的一些触动,其中之一,就是究竟要不要被预设的结果束缚住自我前进的步伐?
这个问题上,我有我的明确的答案,一定是“否”。但不可否认的是,“是”是更多的伙伴在从业的过程当中习惯性的解法,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拿不到结果的事儿,为什么还要去做?
可这句话最悖论的一个地方是,为什么在没有做之前,就预设一定拿不到结果呢?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短视频,说到了一个“农夫思维”,就是遇到任何课题,第一步是把自己当农民一样思考。
试想,农民会因为今年有可能有风灾、水灾、雪灾,就不去播种不去干活吗?
当然不会。农民太明白一件事情是,一切果实的收获,来自于按时的劳作,但勤奋的劳作的确不一定在某些时刻抵得过天灾带来的 0 收获,但谁都不会因为这种可能性,而放弃劳作。
任何工作,大抵都是类似的道理,在「创业」这条路上更是如此。能为自己兜住底的,只有依赖于自己的行动,不停止步履,不停向前。所以,「过程」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只要人的耕作时间和动作不变形,结果大概率不会差。如果种子更高产,雨水更丰沛,土壤更肥沃,耕作效率更高,结果自然会迎来大面积的丰收。但如果没有做这些,上天可是不会平白无故地掉粮食下来的。
回到写作这件事情上,可能更是如此,因为它连创业都谈不上,只是单纯意义的一种“为爱发电”。它虽然已经成为了我生活里一种无可替代的习惯,但我也会有自我感觉贫乏的时刻。但记录上的贫乏,同样也是一种对“贫乏”的记录。谁能说它一定不值得写呢?
所以,我已经很久不在回程的地铁上写东西了,今天,当我又一次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件事的时候,我又打开了手机的写作 APP,记下来了今天的经历与所想。
而 2024 的合集,大概率也会在最近的日子里,开启业余“编纂”的新征程。「留存」真的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