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三点,跟伙伴的候选人见了一面,刚分开的时候,我就对伙伴说了一句:我好像说太多了。
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会不由自主多说很多话,尤其是碰到自己愿意多分享的对象时,就会下意识地多说很多。
说是我的能力,但能够引得我说更多,其实反而是对方的能耐。因为我不是对着所有人,都可以多说出来那些话,即便在有一些人的面前,我依然恪守着礼貌约束的底线,尽可能多地表达耐心、传递更多的信息出去,但二者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从能量交换的角度上而言,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的输出不太会让人觉得消耗,但后者会。
从表达的意愿度上来说,前后两者的区别也泾渭分明。前者更像是侃侃而谈,后者则是一种 KPI 的强制完成。
当然,今天的我,总归还是有很多让我觉得“奇怪”的地方,因为我今天其实一直在表达、一直在说话,包括跟伙伴的这个朋友分开之后,我又拉着小伙伴在公司里聊了非常多的事情,并且一如既往地还是我在说。
这一周可能是我的表达周,因为每一天的时间里,我都在孜孜不倦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观点、建议。当然,也一反常态地,绝大多数的时候,都不是以说教或劝说的形式,用另外一个同事的候选人的话说,我更像是一位毫不保留的分享者。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吃了一惊的。因为前一周面试到的另外一个候选人,我依然问了她同样一个问题,我说,你觉得我是一个推销员吗?她的回答是,不像,你特别像是一位“咨询律师”的角色。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刻意”的引导成分在里面,但她对我的印象的描述,的确是我评判自己在这一行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大优势。
所以,当我听到另外一个陌生人,讲我是一名分享者的时候,反倒是一个让我差点没接住的答案。但事情变得很有趣的是,自从她对我有了这样的评价之后,我好像就更加乐于去跟不同的客体去分享更多的经历与感悟、想法和思考。当然,这有个大背景,是最近频繁在训练新人,对于崭新的新人而言,除了技术手段上的指导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来自于心理上的“马杀鸡”,毕竟技术虽然有,但推动他们做的推动力上需要来点能量加把火的,激励是管理者的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
只不过,对于不同的客体,我还是应当要注意话语容量这件事。其实复盘今天的谈话内容,实际上最后我聊的方向过于发散了,而我本身之于这一次谈话的内容,更多地理应在方向的引导上,推动伙伴的候选人往后继续更多的流程,而不是将最全乎的信息和盘托出。
自然,这也是一把因人而异的“双刃剑”,因为有人真吃这套,而有人不。所以,我又很轻易地放过了对自己的严苛要求的想法,对于过去的事情,已然没有假设的意义,而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最重要的并不一定是我表达了什么具体的内容,而是我是否足够真诚地将我想要说的话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而在后者上,我应该是满分的水平。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